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縣什麽好吃

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縣什麽好吃

玉樹藏族特色飲食主要有糌粑、酥油茶、青稞酒以及風幹的牛羊肉和奶制品等。如今,玉樹藏區城鄉居民的飲食結構向多樣化發展,大米、面粉已被城市居民所接受,還增加了蔬菜、酒類、糖果、糕點等消費品。

糌粑:是藏族特有的壹種食品,它用青稞炒熟後磨成的面粉。食用時用少量的酥油茶、奶渣、糖等攪拌均勻,再用手捏成團,即可食用。在牧區,除糌粑外,很少食用其它糧食制品。糌粑還便於攜帶和儲藏。

酥油:是從牛、羊奶中提煉出來的。牧民煉酥油是很有趣的。在牛奶分離器還沒普遍使用的藏牧區,人們提煉酥油仍然是用土辦法。牧民婦女將奶汁稍為加溫,然後倒入叫做“雪董”的大木桶裏,再用力上下抽打,來回數百次,攪得油水分離,上面便浮了壹層談黃色的脂肪質,把它舀起來,灌進皮口袋,冷卻了便成酥油。酥油有很高的營養價值。藏族人民,特別在牧區,壹般很少吃菜和水果,日常的熱量除了牛羊肉外,便靠酥油了。酥油的吃法很多,主要是打酥油茶喝,也有放在糌粑裏調和著吃;逢年過節,老鄉們炸果子、"卡賽",也用酥油。

酸奶:藏區的酸奶白晰稠濃,要用最新鮮的牛奶來發酵。尤其玉樹藏區通常氣候寒冷,要把燒開的牛奶盛在木桶裏,放上以前剩下的酸奶作為菌種,然後要用厚毛氈層層包裹,過壹天就成為味道濃香的酸奶了。藏區的酸奶很稠,甚至凝結成塊,有的時候盛在包著銀邊的木碗裏都倒不出來,只能用勺子挖著吃,但味道更感自然。有壹種吃法是將人參果蒸熟,拌在酸奶裏作為小食,這人參果其實就是蕨麻的根,色黃褐,有清香,質綿軟,味微甜。人參果還可以拌沙拉。蒸好的香甜綿軟的人參果澆上加熱的酥油再加少量的糌粑拌著吃也是壹種美味。

風幹肉:就是風幹牦牛肉,牦牛肉肉色鮮紅,肉質細嫩,味美可口,低脂肪,高蛋白。藏族人民喜歡吃風幹牛肉,其他民族看著感到有點怕,也覺得不太衛生。其實,風幹肉壹般在冬天,往往是十壹月底做。這時氣溫都在零度以下,把牛肉割下來,或切成大塊,或切成細條,撒上食鹽,掛在陰涼處,讓其冰凍風幹。水分消失了,但保持了鮮味,在第二年的2、3月份即可取來直接食用。隨著時代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們口味變化的需求,風幹肉的種類越來越多,在制作時放進各種調料。

手抓羊肉:手抓羊肉壹般選用膘肥肉嫩的大羯羊,就地宰殺,剝皮入鍋,開鍋後立即撈出。火候以開鍋肉為宜,肉赤膘白,肥而不膻,吃起來又鮮又嫩,十分可口。餐具只用藏刀,將羊肉割下後手抓食用,所以稱為手抓羊肉。食用時十分有趣,羊尾和胸叉是獻給最珍貴的客人。

蔵餐歷史

藏民族在獨特的居住環境和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與周邊地區、國家和民族的

交往中積累了豐富的飲食知識,形成了獨特的烹飪技術。無論是從種類上,還是從營

養價值上都為世人矚目。

藏餐的發展變化並形成其特色經歷了很長的時間,大體可以分為四個發展階段:

第壹個發展階段從公元6世紀開始。當時吐蕃與中原內地、周邊國家和地區開展

了廣泛的經濟文化交流,而隨後的文成公主和尼泊爾的赤尊公主入藏、絲綢之路的開

通都大大地豐富和提高了西藏烹調原料的內容和烹調技術的發展。這時期藏醫藥的發

展在食補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二個發展階段可以追溯到公元13世紀。這時,西藏基本結束了分裂割據的局面,

除了與元朝中央在政治方面的關系更加密切之外,以藏傳佛教為紐帶,藏族與蒙古族

的民間交往也日趨頻繁,豐富了藏餐的內涵。

第三個發展階段從公元18世紀開始。這壹時期,隨著與清朝在政治、經濟、文化

等各方面交流,以“傑塞柳久結”(十八道漢餐)為代表的內地飲食文化傳入到西藏,

內地的各種瓜果、蔬菜、廚具器具,以及烹飪技術都流傳到藏區,促進了藏餐烹飪技

術的發展。

第四次發展階段始於20世紀80年代。隨著我國的改革開放和旅遊業的興起,藏

餐飲食文化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在保持傳統特色的前提下,新的原料不斷增加。烹

調技術不斷成熟,出現了藏餐、中餐、西餐多種餐飲文化相互融合、優勢互補的新格

局,揭開了西藏烹調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