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遠古時代,人類是靠采集打獵獲取食物,以維持生命。
為 了叫人們不挨餓,有位叫神農的天神降臨到人間,教人類怎樣播 種五谷,用自己的勞動,保障有足夠的生活資料。 神農是慈愛的天神,他長的是牛頭、人身,力大無窮,他常 常幫助窮苦人家耕種,像牛壹樣,辛辛苦苦為人類服務。
人類跟 神農學會了種地,有了足夠的糧食,從此不愁挨餓壹事。可是, 不少人吃飽飯之後,常常會生病。
有的人患了病,很長時間也不 好,只能挺到死亡為止。 這類事情被神農知道之後,他感到很焦急,他不相信巫醫問 蔔,但他也沒有治療疾病的辦法。
於是,他便與不少人商討,怎 樣才能把人們患的疾病治好,使他們擺脫疾病的困擾。他想了很 多辦法,如火烤水澆、日曬、冷凍等等,雖然能使某些疾患的癥 狀有所緩解,但效果卻不理想。
有壹天,神農來到山西太原金岡壹帶,品嘗草木,發現草木 有酸甜苦辣等各種味道。他就將帶有苦味的草,給咳嗽不止的人 吃,這個人的咳嗽立刻減輕不少;把帶有酸味的草,給肚子有病 的人吃,這個人的肚子就不疼了。
神醫嘗百草是十分辛苦的事,不僅要爬山走路尋找草木,而 且品嘗草藥還有生命危險。神農為了尋找藥品,曾經在壹天當中 中毒0次,神農被毒得死去活來,痛苦萬分。
可是憑著他的強壯 的體力,又堅強地站起來,繼續品嘗更多的草木。 大地上的草木品種多得很,數也數不清,神農為了加強品嘗 草木的速度,使用了壹種工具,叫“神鞭”,也叫“赭鞭”,用 來鞭打各種各樣的草木,這些草木經過赭鞭壹打,它們有毒無毒, 或苦或甜,或寒或熱,各種藥性都自然地顯露出來。
神農就根據 這些草木的不同賦性,給人類治病。他在成陽山上,曾經使用神 鞭,發現不少療效顯著的草藥,如甘草可以治療咳嗽,大黃可以 治療便秘,黃蓮可以消腫等等。
所以對成陽山,後人管它叫神農 原,也叫藥草山。 人類在世界上生活,所患的疾病很多,而神農所發現的草木 有治病功效的不多,他為了治療更多的疾病,便不停地去品嘗更 多的草木。
壹次,他在品嘗壹種攀援在石縫中開小黃花的藤狀植 物時,把花和莖吃到肚子裏以後,沒有多久,就感到肚子鉆心地 痛,好像腸子斷裂了壹樣,痛得他死去活來,滿地打滾。最後神 農沒有能頂得住,被這種草所毒死。
神農雖然被毒死,卻用他的 生命,發現了壹種含有劇毒的草,人們給它起名叫斷腸草。
2. 兩虎相鬥文言文的翻譯名稱:兩虎相鬥
拼音:liǎng hǔ xiāng dòu
解釋:兩只老虎相互爭鬥。比喻力量強大的雙方相搏鬥。
出處:《戰國策·秦策二》:“今兩虎諍人而鬥,小者必死,大者必傷。”《史記·春申君列傳》:“天下莫強於秦楚,今聞大王欲伐楚,此猶兩虎相與鬥。”
事例:今~,必有壹傷。須誤了我大事。吾與妳二人勸解,休得爭論。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二回
近義詞:兩虎相爭、兩敗俱傷
用法:作謂語、賓語;指兩敗俱傷
英文:fight beeen the o tigers
故事:戰國時期,韓國和魏國打了壹年多還不分勝負,秦惠王想出兵幹涉,楚國使者陳軫給秦惠王講卞莊子利用兩虎相爭必有壹傷的道理,得到它們兩敗俱傷時壹舉打死兩只老虎,勸秦惠王采取坐山觀虎鬥的計策,等待時機再消滅這兩國。
原文1:莊子欲刺虎,館豎子止之,曰:“兩虎方且食牛,食幹必爭,爭則必鬥,鬥則大者傷,小者死。從傷而刺之,壹舉必有雙虎之名。”卞莊子以為然,立須之。有頃,兩虎果鬥,大者傷,小者死。莊子從傷者而刺之,壹舉果有雙虎之功。
原文2:有兩虎諍人而鬥者,管莊子將刺之,管與止之曰:“虎者,戾蟲;人者,甘餌也。今兩虎諍人而鬥,小者必死,大者必傷,子待傷虎而刺之,則是壹舉而兼兩虎也。無刺壹虎這勞,而有刺兩虎之名。”
譯文:卞莊子準備刺殺老虎.童仆勸阻他說:"兩只老虎正要吃壹牛,他們會因為肉味甘美而互相搏鬥起來.兩虎相鬥,大者必傷,小者必死。到那時,刺殺傷虎,就能壹舉兩得."卞莊子覺得童仆說得很有道理,便站立等待。過了壹會兒,兩只老虎真的嘶咬,小虎被咬死,大虎也受了傷。卞莊子猛刺傷虎,壹舉果然有兩虎的功效。?
原文2註釋:
諍:能“爭”,爭奪。
管莊子:人名。
管與:人名。
戾蟲:兇殘的野獸。戾,音lì。
甘餌:動物的美食。
3. 求10篇初中課外文言文初中課外文言文閱讀(壹) 浦口區橋林中學語文組 壹、《趙襄主學禦》 趙襄主學禦於王子期①,俄而與子期逐②,三易馬而三後③。
襄主曰:“子之教我禦,術未盡也。”對曰:“術已盡,用之則過也。
凡禦之所貴,馬體安於車,人心調④於馬,而後可以追速致遠。今君後則欲速臣,先則恐逮於臣。
夫誘⑤道爭遠,非先則後也。而先後心皆在於臣,尚何以調於馬?此君之所以⑥後也。”
導讀:王子期教趙襄主學禦,特別指出:“凡禦之所貴,馬體安於車,人心調於馬,而後可以追速致遠。”其實我們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貫註,目標明確。
註釋:①趙襄主:趙襄子。禦:駕車。
王子期:古時善於駕車的人。②逐:追趕,這裏指駕車賽馬。
③易:更換。後:方位名詞做動詞,落後。
④調:諧調。⑤誘:引導。
⑥此……所以:這就是……的原因。 壹、解釋加點的詞 1、趙襄主學禦於王子期( ) 2、術未盡也( ) 3、先則恐逮於臣( ) 4、夫誘道爭遠( ) 二、翻譯 1、術已盡,用之則過也 人心調於馬,而後可以追速致遠 而先後心皆在於臣,尚何以調於馬? 妳認為趙襄王落後的原因是什麽?妳贊成王子期的看法嗎? 《老馬識途》 管仲、隰朋從於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
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
行山中無水,隰朋曰:“蟻冬居山之陽,夏居山之陰,蟻壤壹寸而仞有水。”乃掘③地,遂得水。
導讀:自然萬物都有其獨特的個性,人能善於向大自然學習,則萬物可為我所用,為人類造福。 註釋:①管仲、隰(xī )朋:皆齊桓公時大臣,幫助桓公成就了霸業。
孤竹:古國名。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歸途。
③掘:挖。 解釋加點的詞 春往而冬反( ) 迷惑失道( ) 遂得水( ) 翻譯 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
蟻冬居山之陽,夏居山之陰。 文中故事是成語 的來歷,現比喻 參考答案:初中課外文言文閱讀(壹) (壹)、趙襄主學禦 全文譯文:趙襄主向王子期學習駕車,學了不多久,就和王子期駕車比賽,換了三次馬,三次都落在了後面。
襄主說:“妳教我駕車,沒把技術全教給我。”王子期回答說:“技術是全教給妳了,但妳在使用時出了錯誤。
凡是駕車賽馬,最要緊的是馬套在車上舒適安順,人的精神和馬相諧調,之後才可以追上跑得快的,到達遠方的目的地。現在您落後時想趕上我,領先時又怕被我趕上。
實際上趕馬上路,遠途競賽,不在先就在後,而不論領先還是落後,您的精神都集中在我的身上,還怎麽和馬相諧調呢?這就是您落後的原因。” 1、.向 2、窮盡 3、被 4、發語詞 二、1、技術已經全教給妳了,(但妳)在使用時出了錯。
2、人的精神和馬相諧調,才可以追上那跑得快的,到達遠方的目的地。 3、而不論領先還是落後,您的精神都集中在我的身上,還怎麽和馬相諧調呢? 三、駕車講究人的精神和馬相諧調,註意力在前方目的地,而趙襄主卻將註意力集中在王子期身上。
贊成。其實做任何事情都是同樣的道理。
(二)、老馬識途 全文譯文:管仲、隰朋跟從齊桓公去征伐孤竹國,春天出發,冬天返回,迷了路找不到歸途。管仲說:“老馬的智慧能夠利用。”
於是放開老馬,隊伍跟在後面,終於找到了歸途。走到山中,找不到水喝,隰朋說:“螞蟻冬天居住在山的南面,夏天居住在山的北面,蟻窩上的土高壹寸,下面七八尺的地方就會有水。”
於是按此挖掘,果然找到了水。 壹、1、通“返”,返回 2、道路 3、找到 二、1、管仲說:“老馬的智慧可以利用。”
2、螞蟻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 三、老馬識途 有經驗, 能帶領新手工作 初中課外文言文閱讀(二) 浦口區橋林中學語文組 壹、《學者有四失》① 學者有四失②,教者必知之。
人之學也,或失則多③,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④。此四者,心之莫同也⑤。
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註釋: ①選自《禮記·學記》。②失:過失,缺點。
③失則多:意思是,失之於學得過多。④止:遇到困難就停止不前。
⑤心之莫同也:心理各有不同。 閱讀訓練: 1、解釋句中加點的詞。
(1)、或失則多 (2)、然後能救其失也 _________ (3)、或失則易 _______________ (4)、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2、下列句中的“之”與其他三項用法不同的是( ) A、教者必知之 B、雖與之俱學 C、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D、學而時習之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1)、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2)、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 (3)、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二、《楊布打狗》 楊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緇衣①而反。
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楊布怒,將撲之。
楊朱曰:“子無撲矣,子亦猶是②也。向者使③汝狗白而往,黑而來,豈能無怪矣?” 註釋: ①緇衣:黑色的衣服。
②猶是:像這樣。③使:假使。
閱讀訓練 1、下面加點的“之”用法與其他不同的壹項是( ) A、楊朱之弟曰布 B、迎而吠之 C、蓮,花之君子者也 D、中間力拉崩倒之聲 2、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1)、衣素衣而出 _______________ (2)、衣緇衣而反 _______________ (3)、子亦猶是也 3、翻譯句子。
(1)、。
4. 自矜功效也是哪壹篇文言文的出處:《孟子·公孫醜上》原文: 勤勉之道無他,在有恒而已。
良馬雖善走,而力疲氣竭,中道即止。駑馬徐行弗間,或反先至焉。
是故舉壹事,學壹術,茍進去不已,必有成功之壹日,在善用其精力耳。今人或有誌於學,壹旦發憤,不分晝夜,數十日後,怠心漸生,終以廢學。
孔子曰:“欲速則不達。”孟子曰:“其進銳者其退速。”
此之謂也。 有種樹者,樹茂而果繁,他人莫及也。
或問其術,則曰:“吾無他巧,但識物性,辨土宜,培壅有道,灌溉以時耳。凡人於初植者,恒朝夕審視,吾聽其自然,若不以為意。
植之既久,人已厭忘,吾則加勤焉。” 宋有憫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②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
其子趨往視之,苗則槁矣。 觀此二者,則知修業之道矣。
立誌茍堅,執事茍專,必不在壹日增進,自矜功效也。百裏為期,捷行九十裏而止,不可謂已至。
事求有濟,功貴其成,修業者其念之哉。 譯文:勤勉沒有別的方法,在於有恒心(持之不懈)而已。
好馬雖然善於奔走,卻氣力疲乏衰竭,中途就會止步。劣馬緩慢行走、不間斷,反而先到。
因此要辦壹件事,學習壹種技藝,真能精進不停,必然有成功的壹天,(關鍵)在於善於運用精力罷了。現在有的人有誌向學習,已然發奮學習,不分白天黑夜,幾十天後,懈怠的心情漸漸生起,最後荒廢了學業。
孔子說“過於性急反而不能達到目的。”孟子說“前進太猛的人後退也會快”,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有個種樹的人,樹的枝葉茂密、果實繁盛,別人趕不上他。有人問他種樹的經驗,便說:“我沒有什麽巧妙的方法,只是識別物性,辨別適合的土壤,培土施肥有規律,灌溉澆水按照適合的時間罷了。
壹般的人在剛種下樹苗時,總是早晚仔細察看,我聽其自然,好像不在意。種植果樹已經很長時間,他人早已厭倦、淡忘,我卻更加勤快了。”
宋國有個擔心禾苗長得慢、就壹顆顆拔起壹點的人,疲倦地回到家,對他的家人說:“今天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他兒子急忙跑到田裏看,禾苗卻枯死了。
考察這兩件事,就知道學習知識、鉆研學問的道理了。樹立誌向如果堅定,對待事物如果專壹,必然不在於只有壹天的增益和進步、自己誇耀功勞和成效。
以百裏路為目的地,急速行走九十裏就停止,不能說已經到達。事業謀求有所補益,功夫重在有所成效,做學問的人要深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