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承載了太多的童年記憶,每壹個孩子都擁有屬於自己的特殊記憶,在系列回味中,妳將發現諸多隱藏內心生出的觸動之物,特別是關於家鄉美食,媽媽的味道的時候,下面給大家推薦壹些家鄉的特殊美食。
林清玄有壹篇文章《紅心番薯》,講述了他父親對於紅心番薯深厚的感情,從內陸到臺灣,經歷過戰火的洗禮,紅心番薯在林清玄父親的心裏,是和遙遠的故鄉緊密相連的憑借。人們最愛吃的味道是家鄉的味道,那是壹種回憶,是壹種伴隨著歲月而愈加醇厚的情懷。
看到這個標題的那刻,我第壹個想到的就是我的爸爸。與之相反,我爸爸最不愛吃紅薯,每次我和媽媽從外面買回烤紅薯,捧著熱乎乎的紅薯,扒開流油的皮,望著裏面黃澄澄帶有焦糖色的果肉流口水時,爸爸總是絲毫不為所動,我像獻寶壹樣把紅薯舉到爸爸嘴邊,他吝嗇的咬壹口,就再也不吃了。其實,爸爸原本是不討厭紅薯的,可是小時候家裏窮,孩子多,紅薯也多,經常吃紅薯粥,粥裏沒有幾粒米,紅薯伴隨著饑餓陪伴了爸爸的少年時光,的確不是什麽值得回味的美食,
爸爸最愛吃臘魚、臘肉、醪糟、糍粑,這是只有過年才能吃到的美味,雖然總是要等招待完客人,吃不多的那壹些,特殊時節吃到的特殊美味,自然讓人深深銘記,帶著年味,帶著團圓的喜悅,這是中國人特有的情結。
臘肉爸爸每年都會做,做法不難,在臘月裏,買了豬肉來,洗凈,壹層層的撒上鹽,均勻塗抹開,再用鉤子穿過豬肉掛起來,晾壹段時間就好了。腌好的臘肉,表裏壹致,煮熟切成片,透明發亮,色澤鮮艷,黃裏透紅,吃起來味道醇香,肥不膩口,瘦不塞牙,不僅風味獨特,而且具有開胃、去寒、消食等功能。湖北臘肉保持了色、香、味、形俱佳的特點,素有“壹家煮肉百家香”的贊語。媽媽做的蒜苗炒臘肉,萵苣炒臘肉,臘肉面,爸爸會吃的格外香。
臘魚的腌制方法跟臘肉差不多。取淡水魚,壹般為草魚,花白鰱,青魚。剖肚殺,洗凈,灑上大量的鹽腌漬,用筷子把魚肚子撐開,放在太陽下面曬,沒有太陽時放至陰涼通風處。家裏的陽臺上掛著壹條條被撐開肚子的魚,空氣裏是特有的魚腥氣。臘魚腌好後,可以直接吃,不過爸爸會進行再加工,把臘魚剁成壹小塊壹小塊的,準備壹鍋熱油,把剁好的魚放進鍋裏炸,炸至金黃色即可出鍋,接著油潑辣子,澆到魚塊上。最喜歡吃爸爸做的臘魚,鹹淡正好,有辣椒油的香味,吃起來格外鮮美下飯。
我們壹家都很愛吃醪糟,在我的記憶裏爸爸做過壹次,但爸爸說他做過好幾次,只是我小不記得。
1.把糯米用清水淘洗幹凈,泡1小時後,瀝幹。
2.在蒸籠內鋪好紗布,把瀝幹的江米倒在上面,用旺火蒸1小時後,倒入盆內,用電扇把米溫吹降到20℃-40℃時(根據酒曲的種類不同,糯米的產地不同,甚至緯度不同溫度都會有差異),再將適量的涼開水倒入盆內,用手拌勻。將酒曲研成粉末放入盆內,再壹次拌勻。
3.用手在中間掏壹個小窩,再將余下的酒曲粉末加少許涼白開水,灑在江米表面。然後用蓋子蓋緊,用棉絮包好。待它自然發酵。
爸爸做的醪糟顆粒飽滿,味道甘甜醇香,比超市賣的味道要濃很多,是我吃過的最好吃的醪糟!每次回老家,米飯可以不吃,但醪糟必須要吃。
糍粑是南方流行的美食,糍粑是用熟糯米飯放到石槽裏用石錘搗成泥狀制作而成,可以做成餅油煎著吃,也可以趁熱用紅糖拌著吃。我最喜歡吃紅糖拌糍粑,軟糯香甜,很有飽腹感。據爸爸媽媽說,十幾年前,臘月裏村裏的年輕後生會壹起搗糯米,壹聲聲的吆喝聲,喜慶又熱鬧,現在年輕人都進了城,老人們沒有力氣,搗糍粑這壹熱鬧景象就再也見不著了。買回來的糍粑缺了那份費力,總是有那麽些不對勁,那種熱鬧,那種勞作過年的喜慶是嘗不出來了。
還有壹個湖北特有的傳統糕類食品——肉糕,也是我們極愛吃的,由紅薯澱粉、魚肉末、豬肉末混合後蒸制而成,在我們那,過年時肉糕是每家的必備菜肴之壹,還流傳著“沒有肉糕不成席”的說法。“肉糕看似做起來簡單,如果魚、肉及紅薯澱粉比例不均,就達不到味美、軟滑之感,那就算做潑了。用筷子夾起而不斷的是肉糕中的上品。
爸爸傳承了家鄉的美食,放在心上,又把它傳給了我,雖然我在老家的日子屈指可數,但因為爸爸做的故鄉的味道,讓它也成了我的故鄉的味道。故鄉,以美食的形式,在舌尖上代代相傳,化為舌尖上的故鄉,成為人們心頭的念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