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北京遠近聞名的美食。

北京遠近聞名的美食。

/article/fdffd1f8e11201f3e98ca113.html 原文地址

◎烤鴨

全聚德烤鴨,以其皮層香酥、肉質鮮嫩、色彩鮮亮、氣味芳香的特色,蜚聲中外,被列為首都特產之冠。

北京烤鴨全聚德烤鴨之所以成為北京烤鴨的精品代表,馳名中外,是因為它具有以下三個特點:

首先是它具有優質的原料北京填鴨。北京填鴨品種好,體形豐滿,肌肉細嫩,有脂肪層。早年全聚德專門有自己的鴨子房,從外面購進鴨雛後,自己餵養。現在全聚德與京郊的鴨場簽定購銷合同,指導鴨場按全聚德的質量標準餵養,從而保證鴨子質量。

其次是它的加工設備先進,專門有自己的鴨坯生產線;烹飪隊伍雄厚,技術精湛,老技師經驗豐富,新廚師都經過嚴格培訓考核。

最後是它的成品風味獨特。烤鴨外觀飽滿,顏色呈棗紅色,光亮油潤,皮層酥脆,外焦裏嫩,滋味鮮美,香而不膩。

◎全魚宴

頤和園內偌大的昆明湖為餐廳提供了取之不盡的活魚資源,這裏的廚師們可以用魚做出50多種風味不同的食品,冷、熱、湯類樣樣俱全。而且這裏的食品多來自自然,例如夏天有荷葉黃魚和菏葉肉,秋天則有菊花魚鍋,自有壹種清純的味道。在園內的聽鸝館(原是慈禧太後聽戲的地方)可以嘗到這些美味。

◎涮羊肉

北京涮羊肉,又稱"羊肉火鍋",始於清初,滿族入關後興起,早在18世紀,康熙、乾隆二帝所舉辦的幾次規模宏大的"千叟宴",內中就有羊肉火鍋。後流傳至市肆,由清真館經營。《舊都百話》雲:"羊肉鍋子,為歲寒時最普通之美味,須與羊肉館食之。此等吃法,乃北方遊牧遺風加以研究進化,而成為特別風味。"公元1854年,北京前門外正陽樓開業,是漢民館出售涮羊肉的首創者。其切出的肉,"片薄如紙,無壹不完整",使這壹美味更加馳名。 ◎爆肚兒 水爆羊肚簡稱爆肚兒。壹個羊肚子分為六樣:肚領仁、肚板兒、葫蘆兒、饊丹、蘑菇、實芯兒。爆肚兒的火候最要緊,要脆要嫩。作料是:香菜、蔥花、芝麻醬、醬豆 腐、辣椒油、蒜泥、鹵蝦油、韭菜花、醬油、醋,和吃涮羊肉用的作料相同。

◎門釘餡餅

清真教羊肉餡餅的壹種,個兒比餡餅略小,可是比餡餅厚,四周也全得烙。烙得了,鼓鼓的像城門上的釘子,所以叫門釘餡餅。

◎灌腸

是北京人愛吃的小吃,也是壹種大眾街頭小吃,老北京的灌腸以長安街聚仙居的為最好。  

灌腸在明朝開始流傳。《故都食物百詠》中提到煎灌腸說:“豬腸紅粉壹時煎,辣蒜鹹鹽說美鮮。已腐油腥同臘味,屠門大嚼亦堪 憐。”老北京街頭常有挑擔小販經營此食品。有記載:“粉灌豬腸要炸焦,鏟鐺筷碟壹肩挑,特殊風味兒童買,穿過斜陽巷幾條。

灌腸分兩種:壹種為大 灌腸,用豬肥腸洗凈,以優質面粉、紅曲水、丁香、豆蔻等10多種原料調料配制成糊,灌入腸內,煮熟後切小片塊,用豬油煎焦,澆上鹽水蒜汁,口味香脆鹹辣。 另壹種叫小灌腸,用澱粉加紅曲水和豆腐渣調成稠糊,蒸熟後切小片塊,用豬油煎焦,澆鹽水蒜汁食用。 灌腸外焦裏嫩,用竹簽紮著吃,頗顯特色。

◎褡褳火燒

有葷素兩樣兒。外邊有賣的,也有在家裏自己做著吃的。這種長方形的火燒互相粘連在壹起,就像舊時裝錢物的“布褡褳”,故名褡褳火燒。其味道與餡餅差不多,只是形狀不同而已。

◎螺螄轉兒

半發面抻成細條,擱芝麻醬與花椒鹽兒,盤在壹起,如螺螄狀,把它摁平了,先在鐺上烙,後在碼道烤。烤好後外面脆裏面暄。當天售不完的螺螄轉兒再烤壹兩次,叫“幹蹦兒”,用手壹拍就碎,吃著蹦焦酥脆。

◎豌豆黃

民間的糙豌豆黃兒是典型的春令食品,常見於春季廟會上。在三月三蟠桃宮,"小棗糙豌豆黃兒"便是時令鮮品,小販們壹聲"噯這小棗兒豌豆黃兒,大塊的來!"好象是給人們報出了春訊,帶來了暖意。

"糙豌豆黃兒"是用白豌豆去皮,以兩倍於豌豆的水,將豆燜爛,然後放糖炒,再加入石膏水和熟棗攪拌均勻,放入大砂鍋內,俟其冷卻成坨後,扣出來,切成像切糕壹樣的菱形塊,放上小片金糕以為裝點,通常都置於罩有濕藍布的獨輪車上去賣,經營此業的大多是京東平谷、香河以及京南采育等地的老鄉。

"細豌豆黃兒"乃是清宮禦膳房根據民間的小棗糙豌豆黃兒改進而成。其制法較精,是將豌豆煮爛過篩成糊,加上白糖、桂花,凝固後切成兩寸見方,不足半寸厚的小方塊,上面放幾片蜜糕,色味俱佳,質地細膩純凈,入口即化,屬上品。民國以後,北海公園漪瀾堂飯莊和仿膳茶社賣的即是細豌豆黃,以紙盒盛之,每盒十塊。它與雲豆糕、小窩頭等同稱宮廷小吃。 

◎豆汁

粉房中水磨綠豆制粉條或團粉時,把澱粉取出後,剩下來淡綠泛青色的下腳,經過發酵後再熬熟,就是豆汁兒。

豆汁兒最早分甜、酸、酸甜三種。當天做成的豆汁兒是甜味,放到第二天,就變成酸甜,第三天則只酸不甜,據單好豆汁兒這口兒者稱,壹碗豆汁兒加上壹碟兒辣鹹菜絲兒,占了五味中酸、辣、甜、鹹四味,獨沒有苦味,是為人生的期盼,豆汁兒還有個孿生兄弟:麻豆腐,是制豆汁兒時的豆渣,可以加羊尾巴油、青豆嘴兒、腌雪裏紅炒熟,潑辣椒油,喜愛這壹口兒的北京人也頗多。 

◎焦圈兒

又叫“小油鬼”,圈小如鐲,炸得焦脆酥香。從前北京粥鋪的早點,講究吃馬蹄燒餅夾焦圈兒,喝甜漿粥。喝豆汁兒時壹般配食焦圈兒。焦圈是從清宮禦膳房傳出來的食品。 

◎栗子面窩頭

傳說這壹宮廷小吃品種是慈禧太後當年吃過的小窩頭,做小窩頭用的是好的新玉米面,過細籮,再摻上好黃豆面,蒸的時候加桂花白糖,吃著又暄又甜。壹斤面要蒸出壹百個小窩頭才夠“小”。 

◎蕓豆卷

蕓豆卷本是民間小吃。據傳清光緒年間壹個夏日,慈禧太後偶爾聽到紅墻之外有銅鑼聲和吆喝聲,隨問是做什麽的,並喚來賣貨人,品嘗了他的蕓豆卷,覺得好吃。於是將此人留在宮內為她專做小吃,蕓豆卷也就成為清宮禦膳珍品。

◎驢打滾

又稱豆面糕,是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種之壹,它的原料是用黃米面加水蒸熟,和面時稍多加水和軟些。另將黃豆炒熟後,軋成粉面。制作時將蒸熟的黃米面外沾上黃豆粉面搟成皮,然後 抹上赤豆沙餡(也可用紅糖)卷起來,切成100克左右的小塊,撒上白糖就成了。制作時要求餡卷得均勻,層次分明,外表呈黃色,特點是香、甜、粘,有濃郁的黃豆粉香味兒。

豆面糕以黃豆面為其主要原料,故稱豆面糕。但為什麽又稱“驢打滾”呢?似乎是壹種形象比喻,制得後放在黃豆粉面中滾壹下,如郊野真驢打滾,揚起灰塵似的,故而得名.

如今,很多人只知雅號俗稱,不知其正名了。現各家小吃店壹年四季都有供應,但大多數已不用黃米面,改用江米面了,因外滾黃豆粉面,其顏色仍為黃色,是群眾非常喜愛的壹種小吃。

◎京東肉餅

京東肉餅以牛羊肉為餡,每個大則約500克,小的也足有300克。京東肉餅為北京以東夏墊鎮(屬今大廠回族自治縣)楊景祿(別名大麻七)所創制。

◎羊眼包子

相傳清代康熙皇帝曾食用過羊眼包子,故而出名。此物因其個頭小似羊眼,所以人稱羊眼包子。別看包子小,但餡料多樣,深受人們喜歡。

◎糖火燒

先把紅糖和芝麻醬、桂花、香油等調勻,再加適量的面粉和面堿,攤在搟薄的面皮上,反復卷折,最後團成餅坯,入爐烘烤即成。糖火燒色澤深棕,質地松軟,香味濃郁,尤以北京通縣大順齋的糖火燒最有盛名。

◎水晶門釘

水晶門釘是壹種顏色白凈、呈半透明狀的漢民風味小吃。表皮是用發面制成,內餡則是用青紅絲、瓜子仁、葡萄幹和著白糖和糖桂花搓成的,成品松軟油潤,甜香可口。

◎炒肝

“炒肝兒”是清末由前門外鮮魚口"會仙居"的"白水雜碎"改進而 成,白水雜碎以切成段的豬腸、肝、心、肺加調料用白湯煮就,由於不講 究佐料,制作簡單,日久不受歡迎。於是店主將心、肺去掉,易名"炒肝兒",壹時間在京味小吃中別樹壹幟。

  名炒肝兒,其實以豬肥腸為主,豬 肝只占1/3。制作方法是先將豬腸用堿、鹽浸泡揉搓,用清水加醋洗凈後再煮。開鍋後改用文火燉,鍋蓋蓋好使腸子熟透而不跑油。爛熟後切成 5分長的小段,俗稱"頂針段""再將鮮豬肝洗凈,用刀斜片成柳葉形的條。

佐料是在熬熱的食油中放入大料,炸透後放入生蒜,蒜變黃時立即放 入適量的黃醬,炒好置於罐中備用。此外還要熬些上好的口蘑湯。原料、 佐料備齊後,始制作炒桿兒。先將熟腸段放入沸湯,再放入蒜醬、蔥花、 芡同"姜"末和口蘑湯,然後將生肝條放入鍋中,以澱粉勾芡,最後撒上壹層砸好的蒜泥即成。

會仙居的炒肝兒出名後,北京四九城的小飯館、小吃店都相繼添了炒肝兒,市面上也出現了以炒肝兒為說詞的俏皮話,如責罵人時說:"妳這人怎麽跟炒肝兒似的,沒心沒肺。";諷刺互相殘害的人與事則說:"豬八戒吃炒肝,自殘骨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