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點等級:零售價90元/個,優惠價90元/個
山西綿山風景區,又名界山,位於介休市東南20公裏處。屬太嶽山脈,位於介休、靈石、沁源三縣交界處。綿延50多公裏,海拔2072米。綿山是省級風景名勝區,山勢陡峭,懸崖眾多,松柏叢生,自然風光秀麗。近年來,山西綿山景區遊客數量逐年增加。相傳春秋時期,晉國貴族介子推跟隨晉國公子逃亡十余年,有壹次餓了就把大腿上的肉割下來給吃。晉文公回國後,帶著母親到綿山隱居。晉文公派人去找了。為了迫害顓頊山,他采取了釋放火燒山的方法,卻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燒死了。文得知後悲憤交加,下令將綿山改為介山,將洋縣改為介休。並“封之於綿山周圍,以為能促田”以示懷念。而清明節的前壹天,也就是介子推被燒的那壹天,不允許生火,家家戶戶只能吃冷飯,被稱為“寒食節”。綿山早在北魏就有寺廟建築,唐初就有相當規模的佛教禪林。山上文物古跡眾多,俗稱“九裏十八彎,天上二十四小廟,處處羅列”。可以從介休南行20多公裏到綿山山腳下的星地村遊覽綿山,遊覽第壹個景點——會鸞寺。慧鸞寺因唐太宗未能登高拜佛而得名。唐太宗有詩曰:“回六安訪福地,盼晨戲。包茶肴陸承,天花近尺春。”據寺內碑文記載,該寺原在東山柴谷之間,後被土匪破壞。當唐僖宗遷到現在的地方時,它被命名為“興國寺”。現在正殿的脊檁下,有大元國至大元年間(1308年)重建的碑文,為明清後期重建。現存的建築都是元、明、清時期的遺跡。主體建築有山門、大殿、正殿,兩側對稱布局。五堂寬大,用還原柱做成,結構簡單。元明清石碑17塊,記載了寺廟的興衰。庭院中,古松、龍槐、楸樹等樹木郁郁蔥蔥,形如傘蓋,為古寺增添了生機。寺南1.5公裏,爬2.5公裏到龍頭寺,再沿山坡小路走到綿山腹地。壹路上,兩山相對,怪石嶙峋,風景秀麗。前面有壹個乳房般的石峰,解答了薛榮的心結。泉水滴落在下面的石池中,水質清涼透明,沁人心脾。這就是俗稱“奶頭”的“峰乳泉”。過了棧道到了小舒米和中巖寺,就能看到白雲洞噴出的雲朵,變幻莫測,令人嘆為觀止。2.5公裏後,過“鹿橋”“兔橋”,再爬127級石階,就是綿山中心的寶佛巖。巖石的上半部分突出,下半部分像穹頂壹樣凹進去,像雙手托著肚子,肚子是空的。在後巖鐘健寺,稱為寶佛寺,即雲峰寺,有20多個大廳,這是初唐的遺跡。殿內有空王佛田誌超等塑像,深深地嵌在巖洞的壁龕裏
綿山有許多景觀,包括白雲寺、嚴光寺、雲中寺、地藏寺、石鼓寺、龍王寺、白龍寺、聲明臺、棋盤石、五龍墓、蛇神崖等。還有壹個直徑1米的鐵壺水,從崖壁流入,但已滿,不溢出。喝的時候味道很甜,被稱為“壹壺春”。泉的南面有壹條之字形石階,長達500米,即達溝底深谷,還有壹條“洞水”,與周圍的青山、怪石、奇樹、山花相映成趣,令人賞心悅目。綿山以其古老的水、眾多的歷史遺跡和大量的古代傳說,以其鮮明的個性躋身於中國名山之列。如今,綿山正在恢復其原有的魅力。“萬壑絕壁美,人在畫圖”壹定會給遊客留下永恒的記憶。歡迎世界各地的遊客來山西綿山風景區遊覽。
綿山風景區
綿山門
綿山享譽海內外,千百年來寄宿生絡繹不絕,因為它壹步壹個腳印,風景優美。怪石、險路、秀水、古柏、唐碑、宋像、名剎、巨宮、道佛人物,構成了綿山獨特的自然人文景觀,讓人目不暇接,思緒萬千,流連忘返。
綿山享譽海內外,千百年來寄宿生絡繹不絕,因為它壹步壹個腳印,風景優美。數百個天然洞穴,如竹煙匯、李古巖、鳳芳泉、天橋、賈珠坳、富寶巖、小鳳芳泉和銀宮洞,堪稱奇觀。肚皮巖的“肚皮”很大,有200多座廳堂、民居,肚皮裏還有壹兩千遊客,蘊含著兩千年的歷史文明。堪稱天下第壹巖。兔橋、鹿橋、跨線橋、古天梯、鐵索嶺、神威崖等險路,令人膽戰心驚,嘆為觀止。北魏李道元《水經註》所描述的“綿山石通水”幾經波折,其湍急的水流先後發展成五龍瀑、水簾洞等形態各異的瀑布。有大大小小上百個蜂窩泉,掛著天然石乳。“奶”清澈甘甜,如碎珍珠,滴水有聲。這山這水,即使在著名的三山五嶽也很難找到。中國的柏冠是——。秦代古柏,以及古柏、虎柏、兔柏、鹿柏、原始柏林,構成了壹個仙境般的“柏王國”。世界著名的紀念碑-《大唐汾州抱腹寺碑》和宋、金、元碑刻,以及雲峰寺石佛殿、Avaghoa菩薩殿、王銘殿、天橋須彌堂、五龍峰五龍寺的大量前宋、宋、元、明雕塑,色彩斑斕,頗具文物價值。許多寺廟如東漢的鐵瓦寺、三國曹魏的富寶寺、北魏的欒公巖和唐代的回鸞寺,以及中國第壹座建築面積超過3萬平方米的寺廟羅達宮,其古老、豐富和宏偉是其他名山無法比擬的。怪石、險路、秀水、古柏、唐碑、宋像、名剎、巨宮、真神之推、真佛之空佛,以及傳承千年的寒食、清明習俗,構成了綿山獨特的自然人文景觀,讓人流連忘返。
綿山地勢險要,歷來兵家必爭之地。隋唐末年,李世民在綿山下的鵲樹谷打敗了宋金剛,投降了尉遲恭。第120回《水滸傳》左天狐領導農民起義軍反抗官兵的故事。綿山還記載了南宋李武公和李實率領起義軍抗擊遊牧民族入侵的事跡。明末太原的總兵也是依托綿山收復失地,以求東山再起。抗戰初期,馮玉祥將軍的方振武
綿山[1]地勢險要,歷來兵家必爭之地。隋唐末年,李世民在綿山下的鵲樹谷打敗了宋金剛,投降了尉遲恭。回到120 《水滸傳》年,留下了天狐帶領農民起義軍對抗這裏官兵的故事。綿山還記載了南宋李武公和李實率領起義軍抗擊遊牧民族入侵的事跡。明末太原的總兵也是依托綿山收復失地,以求東山再起。抗戰初期,馮玉祥將軍的方振武部在綿山舉行抗日誓師大會,震驚中外。之後,介休縣長張和錫盟會專員李誌民在綿山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長期堅持敵後遊擊戰爭。綿山比其他名山更具有特殊的愛國主義景觀。
但是綿山最受歡迎的故事是介子推被燒的故事。在中國悠久的民間文化中,紀念歷史人物的節日只有兩個:壹是五月的端午節,紀念楚大夫屈原;這是清明寒食節,是為了紀念晉國醫生介子推。
20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流亡國外,在最困難的時候,跟隨大臣介子“削股報效”。十九年後,重耳回國為君主,成為春秋五霸之壹。晉文公獎賞了英雄,卻忘記了介子推。介子推以為自己是順從天命來幫妳恢復國家的,不想和那些邀功求賞的人為伍,於是便攜母親住在介休綿山。晉文公聽後感到慚愧,於是親自來到綿山尋找,但沒有結果。公無奈,下令釋放火燒山,想逼他出來,卻被奸臣蓄意陷害,四面燒山,直到火滅,才發現介子推母子相擁,被燒死在壹棵大柳樹下。為了悼念介子推,文公頒布詔書,在介子推忌日禁止寒食。
以寒食哀悼,是怕再放火燒綿山。大概和五月端午節屈原死的那天用龍舟把粽子扔進汨羅江壹樣。壹是為了紀念屈原,二是怕魚再糟蹋屈原的身體。這是人們緬懷自己敬愛的歷史人物的最好方式。同壹時期,兩個泰莎,壹南壹北,由兩顆星反射;水火,去仁義;壹河壹山將永載史冊。
隨著時間的推移,唐代的寒食節已經成為壹年中最重要的節日之壹。寒食節最初是清明節的前壹天,但在晚唐時期發展成為壹個節日。2000多年後,寒食節終於發展成為壹個全世界祭祀、生者盡孝、祖先享受美食的盛大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