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蔡瀾嘆名菜》,感覺確實是不失為壹個優秀的美食節目,既能看到不同的美食和做法,也能夠看到蔡瀾對食物的看法和他自己的壹些人生觀,價值觀等。
對蔡瀾的了解不多,只知道他是香港四大才子之壹,以喜歡吃而出名,可以說吃遍了全世界,也形成了自己的壹套對食物的看法。還有他是個豬油狂魔,對豬油非常噬愛,如果本來是有豬油的菜換成了沒有豬油了,那麽他會覺得非常不好。同時他也是個非常尊重傳統的人,每次去到傳統的店鋪裏,總要問老板是否有人接班,如果沒有就會覺得很可惜。
看完壹整輯,感覺對蔡瀾來說,最好的美食應該是有三個特點:
相比壹些非常奢華的菜,像魚翅,鮑魚,日本和牛什麽的,蔡瀾最後還是喜歡那些接地氣的東西,這樣的食物裏面才有文化,有人的感情,人的心的註入。
現在自己也在周末學著給自己做飯吃,因為是壹個人,所以都是希望能夠快手,或是方便的東西,如果是壹道菜的話就只是煮湯,有時就炒多壹個菜。
以前沒有碰過生肉,生魚,有些畏懼,但慢慢地開始自己去處理,然後就慢慢地習慣;對刀的用法也是,慢慢地調整下,看怎樣握適合壹點,對食材的處理會順手壹點;做菜的時候,火候的控制,油鹽的控制等。今天這壹頓做的不太合理,味道不行,口感不行,那麽下次就再繼續做,然後做些調整。 所以即使自己想要做壹些簡單的東西,還是要不斷地嘗試和調整,沒有壹蹴而就的東西。 簡單的東西要做的好也是很難的。所以蔡瀾總會叫廚師做個雞蛋,做個炒飯來看他的功底。
做飯是壹種相互的東西 ,雖然妳是在主動地處理食材,但妳應該是在跟食材的接觸過程中,去感受食材給自己帶來的反饋。簡單的就是妳在切胡蘿蔔,切姜什麽的,雖然妳想切片,但由於自己的握刀的姿勢,間距的調整什麽的不對,就會導致切出來的東西厚度不壹,甚至影響後面煮的過程。這是在每次處理的過程中要去感受的東西,要去不斷練習調整的地方,慢慢地就會熟能生巧。
所以這個世界應該是沒有單方面的東西,就像力壹樣,總是相互的,有作用力就有反作用力,如果簡單地從表面上看以為這是單向的,那麽就難以看到它背後的影響和將來的影響。
做飯是壹門學問 ,它可以很高深,也可以很淺顯,我們大多數人不需要那麽高深,但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了解的更多壹些。知道壹些做法會對食物產生什麽樣的效果,起到什麽樣的作用;食物之間的搭配是怎樣達到壹個和諧的狀態 (印象深的壹個是他們在閱讀《食記》的時候,發現用橄欖來腌皖魚,會讓它在後面油炸的時候,骨頭變得非常脆。倪匡說上海人吃了那麽多年的皖魚,都想不到這種做法,只會用醋) 。但凡是技術活呢,都會有些相通的地方,比方說原理,做飯也不例外。例如某某做法就會產生某某效果:想要魚湯變白,那就先煎壹煎魚,這樣煮出來的湯就會是牛奶白。那麽以後想要做壹些讓湯變白色的做法,就可以嘗試先對食物進行煎了。
單單局限於做飯也還是不夠,還要有飯後的處理工作,洗碗啊,清潔廚房這些。有些人喜歡做飯,但是他們說不太喜歡做就是因為飯後的洗碗,他們覺得很麻煩。那其實這也是對我們做飯的壹個要求了,我們在做的過程中怎樣去減少油煙,怎樣去高效地處理等等,這也是需要學習和了解的地方。妳現在做的對這道菜本身的味道的變化可能沒有太大的影響,但對妳吃完後的清潔工作是會有幫助的。所以家裏媽媽為什麽做完飯後還是最後壹個上桌吃飯,因為她要趕緊清潔壹些地方,免得到時清理起來更加麻煩。 做飯不只是做飯的這麽壹個過程,它應該是壹系列的因果步驟的,前期要發育好,後期才有資本打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