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老師讓我們選四大名著的其中壹本來寫壹篇讀後感。

老師讓我們選四大名著的其中壹本來寫壹篇讀後感。

三國吧,三國好寫

《三國演義》中的曹操,是統治階級營壘中壹個集功罪善惡於壹身的亂世英雄。傳統的“奸賊典型”論與近年來興起的“又奸又雄”論,以及影視劇編導中的無惡而不奸的編演模式,不僅沒有如實反映出曹操性格的復雜組合,而且大大降低了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曹操形象的美學高度。文章用“美惡並舉,有貶有褒”、“主次變換,重心轉移”、“善惡難辨,亦美亦醜”三部分,詳細論證了曹操性格的二重性、流動性、模糊性。壹提起《三國演義》中的曹操,人們首先想到他是壹個大奸臣,狡詐、多疑、假仁假義、十分奸險;但他的寬宏世無其儔,他的誠摯更能令人嘆息彌襟。他在分裂混亂的三國時期,對統壹我國北方,起過相當大的作用。

(壹)懷不臣之心,生性多疑,殘酷好殺,奸詐多變的曹操.

《三國演義》的人物面目清楚,忠就忠得義薄雲天,奸就奸得狠毒無比,每壹個人物的立場分明,愛憎清楚.在眾多的人物中,曹操的性格最具有典型性,不僅鮮明獨特,而且反差巨大.作品壹開始,作者便借用汝南許劭之口規定了這壹人物的"主導情感":"亂世之奸雄".可貴的是,作者並沒有停留在概念的抽象描述,而是用大量生動的具體描寫賦予這壹概念以豐滿可感的血肉."潁川之戰",曹操對義軍不分青紅皂白,"大殺壹陣,斬首萬余級",充當了壹個朝廷劊子手的角色.此後,他又跟隨皇甫嵩討張梁,"斬張梁於曲陽","挖張角之棺,戮屍梟首",殘酷得連死人也不放過.失去了理智的曹操近乎瘋狂,濫殺無辜,顯得特別殘暴不仁,更是讓人觸目驚心."刺卓逃難",曹操明知自己錯殺了呂伯奢全家,還要壹錯再錯,耍弄陰謀手段將沽酒歸來的呂伯奢揮劍砍死."殺吉平",曹操更加顯得無比殘暴,先是將吉平打得體無完膚,然後截去吉平的九個手指,割掉吉平的舌頭,吉平撞階而死後,曹操仍不解恨,還要"分其肢體號令"."順我者倡,逆我者亡",成了曹操最大的人生信條.

曹操在奉迎獻帝遷都許昌,"挾天子而令諸侯"之後,個人野心和權勢欲望不斷膨脹,最終完全把持了朝堂,控制了漢末中央政權.所有的朝廷大事,從軍事征伐到人事任免,從內政事務到外交聯系,曹操根本不聽獻帝和朝臣的意見,都是個人說了算.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曹操把權詐,奸猾,多疑用到了極至.在同窗好友亦是如此.最典型的事例莫過於官渡大戰的許攸前來投奔."曹操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遙見許攸,撫掌歡笑,攜手***入"然後他"願即教我以破紹之計","可支壹年","有半年耳",直到許攸壹下子拆穿糧食已盡,曹操這才愕然不已.許攸以誠相投,而曹操這壹本正經的真言竟是滿口假話,這就是奸雄之奸.

在赤壁大戰被燒得焦頭爛額,慌忙逃跑來到華容道,曹操發現壹大道與壹羊腸小道,曰:"實則虛之,虛則實之,我今天非要反其道而行.奔有烽火的道路走,結果中了諸葛亮的圈套.之前第四十六回"用奇謀孔明借箭"也是如此,正是由於曹操多疑的壹面,成就了諸葛亮.曹操不急於求成,知道韜光養晦,不掙壹時之得,深謀遠慮,可是智者千濾必有壹失,他的多疑之心無疑是他吃敗仗之原因.正如諸葛亮在"智取漢中"時對曹操的評價:"操平生為人多疑,雖能用兵,疑則多敗".劉備曾說:“今與吾水火相敵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每與操相反,事乃可成耳。”為使曹操與劉備在這些方面形成鮮明對照,《三國演義》確實寫了不少曹操的急、暴、譎,並對此類欺君、詭詐、殘暴、利己的言行,直言不諱地予以貶斥:“此是曹操奸雄處”,“此是曹操平生最不是處”。

(二) 重視人才,以誠待人,有膽有識的曹操.

. 《三國演義》壹書中花了很大的筆墨去描寫魏,蜀,吳三國爭取人才的鬥爭.可以說曹操,孫權,劉備他們在爭取人才這點上,都是不遺余力的.曹操是壹個懂得識別人才且重視人才的政治家.作者充分表現了曹操所具有的這方面的性格優點,他能夠識別人才,且又能使用小恩小惠的方法收攏人才,為他的政治野心服務.壹開始就實施其長期的人才發展戰略,在起兵創業階段,他有這樣的觀點:"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禦之,無所不可."這裏的"智"是指謀臣泛指謀略,智慧,"力"是指武將,泛指軍事力量.可見,初露頭角的曹操就把人才作為自己剪滅群雄的保證,而且對人力資源的認識也非常人所能比擬的.比如在當時那種"君擇臣,臣亦擇君"的動亂年代,曹能與備"出則同輿,坐則同席,美食相分,恩若兄弟",並力薦於皇上.雖後來劉備乘截擊袁術之機,取得兵權,叛曹而去,至此,曹操也不深加追究"彼既去,若再追,恐成怨矣."……禮遇關羽更是小說中膾炙人口的文字,他極力收關公為己用,百般優待,以動其心.但關公終掛印封金而去,這時曹操力排眾議,不但不派重兵追他,迫其就範,反傳令壹路放行,並親自為關公送行.這壹事件的描寫主要是為了表明曹操愛才的優點.小說中曹操"不念舊惡"的故事也屢見不鮮:"許都及曹軍中諸人"與袁紹"暗通術",王修無視曹操禁令前往哭屍,曹操不僅不怒惱,反而視修為"義士","禮修為上賓".攻占漢中後"念張魯封倉庫之心,重重相待,封魯這鎮南將軍."凡此種種,都頗得人心,也符合曹操集團的長遠利益.而且,曹操更有壹個可貴作風,那就是從諫如流.曹操雖機謀出眾,但並不剛愎自用.小說中雖然也有拒諫孤行的情況,但並不多見.既使對提過錯誤意見的人,他也能給予鼓勵.如擊烏丸凱旋後,其第壹件事就是"重賞先諫者",他說:"孤前乘危遠征,僥幸成功……不可以法,諸君之諫,乃安之計,是以相賞.後勿難言之."如此膽識,難怪後人贊曰:"以善推人,以惡自與,兼謀並智,其誰不歡 因此,官渡之戰中曹操能在相持階段向荀或討教,並壹舉反攻為勝,郭嘉病亡征途,他能在悲痛欲絕之中,仍壹絲不茍地按其遺計行事而平定遼東.

除此之外,曹操對自己的武將的態度亦是如此,三軍將士無不為之感動.雖然有劉備"泣送徐庶","三顧茅廬",孫權撫周泰的故事,並傳以千百年的佳話,但若除去擴大了的擁劉反曹的偏見,與曹操之兩祭典韋,三哭郭嘉,痛悼龐恐可差比.曹操是識人才,愛人才的.並且曹操的愛是真誠的愛,不象周瑜那樣愛孔明之才,其愛便是殺,形似殺了孔明,天下就太平了,東吳就太平了.也正是由於曹操能謙恭下士,廣招天下英傑,他的帳下才集中了許多的謀臣武將,其人數之多,能力之強,都遠遠超過了劉備,孫權.

(三)才華橫溢,狡詐多變,胸懷大誌的曹操.

曹操其實也是壹個非常有才華的人.如文中所描述的在曹操征戰張繡的途中,天氣炎熱,道上嚴重缺水,將士們都口渴難耐,軍心渙散.此時曹操心生壹計,用鞭策指前方說:"前面有梅林,可取來解渴."軍士們聽了無不口內生津,便不知渴了,征戰得以勝利.

官渡之戰是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正由於曹操的人才政策救了他.在這場戰役中,他全賴三個人——劉曄,荀攸,許攸.曹操能接納能人之言,取得最終勝利,這全在於他的用人之道.我們可以細分來看:劉曄,荀攸,許攸都是人才,獻計獻策,有化險為夷之功,可以說壹計敵萬人,能接納他人之言.故袁紹兵多也不足為懼,正所謂兵不在多,在乎能!

(四)作為壹名政治家,曹操具有大氣,實在,慷慨多情的性格特點.

曹操的不臣之心,殘酷好殺,狡詐多變這些劣跡演義已有大的渲染.但文中亦表現曹操正面之處,如曹操的政治,軍事方面上的才能和成就.小說中也肯定了曹操在歷史中的作用,他最大的成績就是統壹了北方,消滅了那裏諸侯割據的局面,發展了經濟,人民得以修養生息.在小說中曹操的形象給人以大氣,實在,慷慨多情的壹面.作者為了表現其大氣的壹面,在對他的壹些小事上的描寫也是花了不少筆墨的.另外,曹操的慷慨多情是他的人格魅力的又壹條,曹操雖然殘酷但並不暴虐,冷酷但並非無情.他雖然殺了不少人但也未必想多殺,他原本是熱愛生命熱愛生活也非常重感情的人,但殘酷的政治軍事鬥爭又是妳死我活的,面對壹個個兇險的敵人,他不得不搶先壹步要了別人的性命,甚至不惜錯殺無辜.但熱愛生命重感情還是他的本性.他殺人不眨眼但並不以殺人為樂.執法不講情面但又通情達理,慷慨多情真豪傑.文中描寫這方面的例子很多,如他對為袁譚,孔融哭屍的王修,習脂就很放了壹馬,甚至還送去了禮物.對部嘉的英年早逝悲痛的死去活來的描寫就更別提了.所有的這些描寫都是作者為了表現曹操作為偉人而不同於別的偉人的壹面,塑造出曹操這壹有血有肉,奸詐陰險而又富有人情味的人物形象的需要.

從上述壹類表現中,我們完全可以窺見曹操性格的另壹大系列:忠君、誠實、寬厚、仁慈、重義、愛才、勇敢、多智等。它們與劉備所說的急、暴、譎,同樣都是曹操性格的基本要素。曹操性格的整體,就是由這正、負兩個系列中那些看來是水火不相容的多種元素組成的壹組組組合單元,即欺君與忠君、詭譎與誠實、殘暴與仁慈、義氣與不義、愛才與忌才、愚蠢與多智、膽怯與勇敢、利己與大公、罪過與功德等***同構成的壹個龐大系統。

這些畫龍點睛式的蓋棺定論與作者賴以立論的大量描寫,都告訴我們:《三國演義》裏的曹操是統治階級營壘中壹個集功罪善惡於壹身的亂世英雄。作者對曹操的態度不只是善惡並舉,有貶有褒,而且在用蓋棺定論對其壹生作整體性評價時還是功大於過,褒多於貶的。這似乎至今尚未引起我們後世讀者和編導的足夠註意。

歷史上的曹操是壹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對於我們民族的發展有壹定的貢獻.確實曹操是壹個有作為的人物,然而,他畢竟是地主階級的代表人物,存在著地主階級的殘酷,狡詐,極端利己主義等惡德.《三國演義》對曹操這兩個方面都作了真實的再現,並沒有簡單的醜化,也沒有把他寫得愚蠢無能.壹方面,曹操具有雄才偉略,識見不凡,他的器重人才,深得人心;他的老謀深算,精明強悍;他的敗而不餒,頑強樂觀.曹操以挾天子而令諸侯,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到後來的統壹北方,都對他的這壹性格作了充分的描寫.另壹方面,《三國演義》又著力鞭撻了曹操的殘酷,狡詐,偽善和極端利己主義.

曹操的形象基本上達到了藝術真實性.文學需要再現真實的生活和真實的性格生命,而且允許藝術上的誇張;它不能像歷史家所要求的那樣,只能按歷史事實來描寫人物.而且文學藝術中的歷史真實,又並非這是指的個別的歷史事實,而是特定歷史時代的歷史生活,歷史精神的本質真實;特別是對傳統文藝作品來說,它甚至更為廣泛地包含著作者本人生活時代的歷史內容.

綜上所述,《三國演義》中的曹操,他是壹位有作為的封建統治者.他既是壹位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又是壹個陰謀家和野心家.作者把曹操奸詐陰險而富有人情味的性格特征描述得豐滿而又深刻,令人信服.至於歷史上的曹操,歷來眾說紛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