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元末明初期間,元朝的統治者不斷向人民收取各種名目繁雜的賦稅,人民被壓迫被掠奪得很嚴重,全國各地的起義絡繹不絕。
其中最具代表的壹支隊伍是朱元璋統領的起義軍,朱元璋的妻子馬氏是個非常聰明的人,在起義初期,因為當時戰火紛紛,糧食常常不夠用,軍隊還須東跑西走地打仗,為了方便軍士攜帶幹糧,於是馬氏想出了用小麥、冬瓜等可以吃的的東西和在壹起,磨成粉,做成了餅,分發給軍士,不但方便攜帶,而且還可以隨時隨地吃,對行軍打仗起到了極大的幫助。
由於這樣亂七八糟加在壹起的東西做出來的餅比較難吃,於是聰明的人們就在這種餅的基礎上更新方法,最後人們發現用糖冬瓜、小麥粉、糕粉、飴糖、芝麻等原料做餡做出來的餅非常好吃,甘香可口,這就是老婆餅的始祖了。
老婆餅的美味傳說
起源自廣東潮州點心老婆餅,外皮烤成誘人的金黃色,裏頭壹層層的油酥薄如棉紙,酥松得不得了,壹咬下去碎屑便掉了滿地,每壹口都嘗得到蜜糖般的香甜滋味!
老婆作的餅 受到老板青睞!
相傳在廣州,有壹間創辦於清朝末年的老字號茶樓,以各式點心及餅食馳名;某日,茶樓裏壹位來自潮州的點心師傅,帶了店裏各式各樣的招牌茶點回家給老婆吃,想不到他老婆吃了之後,不但沒稱贊店裏的點心好吃,甚至還嫌棄地說:“茶樓的點心竟是如此平淡無奇,沒壹樣比得上我娘家的點心冬瓜角!”
這位師傅聽了之後心裏自然不服氣,就叫他老婆作出“冬瓜角”給他嘗嘗!老婆就用冬瓜蓉、糖、面粉,作出了焦黃別致的“冬瓜角”;這位潮州師傅壹吃,風味果然清甜可口,不禁稱贊起老婆娘家的點心!
隔日,這位潮州師傅就將“冬瓜角”帶回茶樓請大家品嘗,結果茶樓老板吃完後更是贊不絕口,問起這是誰哪壹間茶樓作的點心?師傅們說:“是潮州老婆作的!”於是老板就隨口說這是“潮州老婆餅“,並且請這位潮州師傅將之改良後在茶樓販賣,結果大受好評!“老婆餅”因而得名。
疊出酥松的層次感
“老婆餅”的絕妙口感,來自於裏頭層層疊疊、薄如棉紙的油酥皮;“米哥烘焙坊”主廚劉哲男師傅說,要作出這份層次感相當費工夫,首先在材料上,要將水油面團與油酥分開處理,將水油面包入油酥,開再折起,如此重復兩次,利用水與油互不相溶的特性,作出酥松分明的層次感!師傅說整個過程中力道要均勻,千萬不能將面皮稈破,兩種面團和在壹起,就會失去層次感!
至於香甜的內餡,傳統的潮州“老婆餅”包入的是冬瓜蓉,所以也稱為“冬茸餅”,傳入臺灣後,甜餡內容改以單純的糖為主,清甜的香味壹樣迷人可口!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