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日食的設備,首選天文望遠鏡,因為裝備有濾片,看起來效果最好,還可以拍照,但是要是沒有天文望遠鏡,也可以用土方法,幾張底片疊起來,效果也不錯,或者,電焊帽的鏡片,日食的時間肯定是,太陽、月亮、地球三者在壹天直線的時候發生,這時候月亮的陰影投射在地球上,從而在陰影區,就能看到日食,由於每次,三者壹線的時候,高低也不壹樣,所以要在某個地區看到日食的時間是不壹樣的,這個可以查找,比較容易找到的。
可以用墨汁把玻璃塗黑(或用蠟燭熏黑),放在眼前對著太陽看,或者把天文望遠鏡對準太陽,再在太陽鏡目鏡後面放上壹張紙。讓太陽的影子投射到紙上。
壹般隔三百年發生壹次日全食。
方法很多,比如說用暴光膠片疊六層;
用帶濾光的望遠鏡看;用成象屏投影看都可以。
壹般發生在農歷初壹
肉眼觀測:妳可以使用最簡單的膠卷、鋁片(壹定要薄)或者金片(同鋁片)來直接觀測,但是膠卷最好重疊數張壹起使用,如光度不夠再依次減少遮光膠片數量,達到最佳可視亮度。後兩者則建議制作簡易觀測眼鏡,制作方法是把金屬片夾到兩硬紙片之間,內側塗黑,外側無所謂,最後使用膠帶外接(即視範圍外)金屬片即可。
如果妳還嫌不夠簡單,可以去科技館直接購買太陽觀測眼鏡,價格也就6至15元吧!
如果是濾鏡觀測,這裏有個比壹般方法更好的途徑(我個人認為),把妳的天文望遠鏡加裝太陽濾鏡後調整位置使其壹直能夠對準太陽(這不太容易,但妳可以使用赤道儀跟蹤太陽觀測),接下來在目鏡後面放壹黑色影紙板,調整它到目鏡的的距離(壹般不會很遠)使太陽的像呈在紙板上,妳會發現它比直接觀測有許多優點:
1.像比原先大了許多,方便識圖與記錄。
2.雙眼得到解放可以壹邊觀測壹邊記錄而不用去看壹眼望遠鏡再看壹眼圖紙了!
日全食
日食和月食的“季節”
日、月食的發生必須是新月和滿月出現在黃白交點的壹定界限之內,這個界限就叫做“食限”。計算表明,對日食而言,如果新月在黃道和白道的交點附近18度左右的範圍內,就可能發生日食;如果新月在黃道和白道的交點附近16度左右的範圍內,則壹定有日食發生。
對月食而言,如果望月在黃道和白道的交點附近12度左右的範圍內,就可能發生月食;如果望月在黃道和白道的交點附近10度左右的範圍內,則壹定有月食發生。
由於黃道和白道的交點有兩個,這兩個交點相距180度,所以壹年之中有兩段時間可能發生日食和月食,這兩段時間都稱為“食季”,它們相距半年。
太陽每天在黃道上向東移動約1度,由於日食的食限為18度左右的範圍,太陽從黃道和白道交點以西的18度運行到黃道和自道交點以東的18度,大約需要36天,也就是說日食的每壹個食季為36天。對於月食而言,它的食限為12度左右,因此月食的每壹個食季就只有24天。
壹年之中有幾次
日食的壹個食季是36天,這個天數比壹個朔望月的平均長度29.53還要長。因此在壹個日食的食季內必定會發生壹次日食,也可能發生兩次日食。壹年之中有兩個日食食季,所以在壹年之內至少有兩次日食發生,也可能有四次日食發生(如果每個食季中都包含兩個朔日的話)。
月食的壹個食季為24天,這個天數比壹個朔望月的平均大數29.53天還要短。因此在月食的壹個食季內可能包含壹個望月,也可能沒有望月在內,也就是說,在這個食季內可能有壹次月食發生,也可能連壹次月食也不會發生。壹年之中月食的食季也是有兩個;”所以在壹年之中,可能有兩次月食發生,也可能連壹次月食也不會發生。
壹年之中,日、月食的次數最多時可以達到六次,即四次日食和兩次月食。但是實際上有時候壹年之中的日、月食次數可以多達七次,即五次日食和兩次月食,或者是四次日食和三次月食。如1935年就曾發生過五次日食和兩次月食,將來的2160年也會是這樣;1917年和1982年就曾發生過四次日食和三次月食。那麽,為什麽壹年之內的日、月食會多達七次呢?
這是由於在太陽的引力作用下,黃道和白道的交點會不斷地沿著黃道從東向西移動,每年約移動20度,這個方向與太陽沿黃道運行的方向相反,因此太陽在黃道上連續兩次通過同壹交點所經歷的時間間隔(這個間隔叫“食年”)比壹年(365.2422天)要短,只有346.62天,要約少19天。這樣就會產生兩種情況:壹種情況是壹年365.2422天之內,包含了兩個完整的食季和壹個不完整的食季。比方說第壹個食季開始1月初,那麽經過346.62天壹個食年之後,第三個食季就會在同壹年的12月中旬開始,在這種情況下就可能發生五次日食和兩次月食;另壹種情況是壹年365.2422天之內,包含了兩個不完整的食季(壹個在年頭,壹個在年尾)和壹個完整的食季,在這種情況下就可能發生四次日食和三次月食。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把壹年中日、月食所可能發生的次數歸納如下:
壹年中日、月食最少有兩次,而且這兩次都是日食;
壹年中可能壹次月食都不會發生(如1980年);
壹年中日、月食最多可以有七次:五次日食和兩次月食(例如1935年),或者是四次日食和三次月食(例如1917年和1982年)。
壹般說來,最常見的情況是壹年中有四次日、月食:兩次日食和兩次月食。
上面這些情況只是對全地球來說的。至於對地球的某個地點而言,壹年內能看到日、月食的機會就要少得多。
另外,從上面的數字來看,壹年中日食發生的次數比月食發生的次數多,但實際上人們卻往往看到月食的次數比看到日食的次數多。這是由於月食發生時,背著太陽的那半個地球上的人都可以看到;而在日食發生時,月亮的影錐只掃過地球上壹個狹窄的地帶,只有在這部分地區的人才能看到日食,尤其是日全食發生時,全食帶的範圍更小,寬度只不過二三百千米,因此只有很少的壹部分人才能看到。平均起來,壹個地方要二三百年才能看見壹次日全食。因此有不少的人壹生也沒有看到日全食是不足為奇的。例如1961年3月2日夜裏發生的月食,在我國、整個亞洲以及歐洲地區都可以看到。而1968年9月22日發生的日全食,在我國只有新疆的部分地區可以看到全食,在北京只能看到日偏食,而在上海,什麽也看不到。
以下是20世紀(1901-1999)發生全世界範圍內日食的次數:
種類 次數
日偏食 78
日環食 73
日全食 71
混合食 6
總計 228
日食和月食的周期性
由於地球繞太陽和月亮繞地球的公轉運動都有壹定的規律,因此日食和月食的發生也具有其循環的周期性。
早在古代,巴比倫人根據對日食和月食的長期統計,發現了日食和月食的發生有壹個223個朔望月的周期。這個223個朔望月的周期便被稱為“沙羅周期”,“沙羅”就是重復的意思。
223個朔望月等於6585.3天(223×29.530588),即18年零11.3天,如果在這段時間內有5個閏年,那就是18年零10.3 天。在這段時間內,太陽、月亮和黃白交點的相對位置在經常改變著,而經過壹個沙羅周期之後,太陽、月亮和黃白交點差不多又回到原來相對的位置,因此便會出現同上壹次情況相類似的日、月食,但見食的地點會有所變化,這裏就不再細述了。
在我國漢代也發現日、月食具有壹個135個朔望月的周期。135個朔望月等於3986.6天,約等於11年少31天,也就是說日、月食每過11年少31天重復發生壹次。這個循環周期記載在漢代的“三統歷”中,因此也稱為“三統歷周期”。
此外,人們還發現日、月食還有其他的循環周期。比如以358個朔望月為周期的紐康周期(合29年少20日),以235個朔望月為周期的米頓周期(合19年)等等,但這些周期都是非常粗略的,只能粗略地推算出日、月食發生的日期,並不能確定日、月食發生的準確時刻,食分的大小和見食的地區。準確的日、月食發生的時間以及交食情況,需要經過專門的嚴格推算,這已經是屬於相
天文望遠鏡來觀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