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個偶然,負責編輯《鳳山文學》的主編——譙可勤同誌知道我也喜歡閱讀後,他便將每期刊發的《鳳山文學》都送壹本給我。就此,我成了《鳳山文學》忠實讀者。雖然它只是“內部資料,免費交流”的縣級紙質刊物,但文章內容很是接地氣,讀著本土出版的刊物,讓我有壹種親切感。從《鳳山文學》中我知道了在我成長生活的小縣城裏,走出了許多可歌可泣的傑出革命先烈和前輩,如姜茂生少將、黃明政大校、紅軍團長廖源芳、廖熙英等等,以及時事動態、人文和經濟發展。從壹篇篇文章作者,我更深地認識和了解我身邊的人,壹群優秀的人,如楊湘、寒雪(韋鳳琳)、牙春燕、謝樹梅、伍金菊、羅伏龍、陸宗道、黃華金、鄒方旬……他們當中有公職人員、教師、自由職業者、農民等等,他們把本職工作做好,還把生活之外的愛好都勤耕得沈甸甸的豐盈和亮眼,很是讓我敬佩和羨慕。
我對文字散發出的力量總只是停留在表層的閱讀上。偶爾隨著性子在自己的小空間裏,用粗糙的文筆塗鴉自己心中別樣的世界,但既不成行,更出不了閣。
壹天,壹則微信信息提醒,我被拉進了壹個新群裏,隨手點進去,擡眼看群名:《鳳山文學》交流群。群裏有近90人,我瀏覽了群裏所有人的微信名,有好些眼熟的真名字和微信網名。尤其是看到了羅伏龍老師(原巴馬民族師範學校校長,特級教師)的名字時,謔謔,壹下子讓我氣都不敢大喘,生怕驚擾了群裏的文人。群裏壹個叫鄒方旬的人第壹時間與我打了招呼:歡迎羅老師入群。有愧啊!在這樣的壹個群裏,我哪承蒙得起這樣的壹個稱呼?連禮貌性的回應我都不敢吭聲了,自欺地沒看見似的敷衍了過去。與拉我進群的好友私聊說在這個群裏,我不敢說話了,沒有底氣。那頭很快地回應我,並鼓勵我“要說”。就這麽兩個字,簡單且有力量。說實在話,在這樣壹群善用、碼活文字的人面前,我內心那點文字愛好飄虛得無根系似的。
壹直以來文字讓我敬畏,讓我無法輕視它富於深思的力量。
入群半個月以後,譙主編在群裏發起壹則文學愛好者采風活動的通知,我內心很是想參加,但當時不敢在群裏報名。譙主編主動私聊我,誠懇地邀請我壹起同去,並說文學愛好者亦包括作者和讀者。就這樣,我受寵若驚地跟著《鳳山文學》群裏的人開啟了為期兩天的文學采風活動。
也因為我是第壹次參加這樣的活動,所以我的話很少,主要是不知道要聊些什麽好,這讓我有更多的時間旁觀和學習同行的人。
采風的第壹站是鳳山縣平樂瑤族鄉謀愛村的社坡古寨。這古寨不算古,它建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成形,古寨依山勢而建,木屋錯落有致,壹字排開,***有65戶。周末冬日的壹大清早,壹行近二十人坐上壹輛租來的中巴車從縣城裏出發。剛上車時,譙主編就在車裏大聲地說,還有壹個江洲的陸老師在坡心路口等著我們壹起去社坡古寨,壹會兒大家要註意看喲,他是來縣城參加詩詞協會會議的,我電話把他截下了公交車。隨後在二級水泥公路的坡心村叉路口,上來壹位目測年近70歲個子矮小、身體硬朗的陸老師,他壹身得體的裝扮,壹看就知道他是要趕赴壹場隆重而嚴肅的活動。
車子開到社坡古寨的山腳下,便是村屯級泥沙土路了,壹路上還有幾處被雨水沖刷得凹凸不平的險段,搖晃了近40分鐘才到在半山腰上的社坡古寨村口。車子停在壹棵大樹下面,終於到心心念念傳說中的社坡古寨。我趕緊下車,看著那棵站在村口約三個人才能抱合攏的槐棗樹,深冬的風把它的葉子都吹盡了,只剩下光禿禿的枝椏,每壹根枝椏都堅挺地指向村寨口高高的上空。這顆老樹壹直默默地立在村口,等待前來探訪的遊客,卻不知遊子久去,來春還開舊時花。
我們幾個女生慢悠悠地踩著歲月痕跡的小石路步入寨子。整個寨子清壹色烏土瓦木屋。我靠在壹堵用鵝卵石堆砌的石墻旁拍了壹張照片,手撫著石墻並不感覺冰涼,那些沒有文字記載的過往瞬間接入肌膚,直抵心裏和血液,讓我生出壹股鄉愁,腦中浮現出另壹個村寨來。拍好照片,繼續前行。老木屋壹幢壹幢漸次印入眼簾,空屋的大門有緊鎖的、有虛掩的、有敞開的、有無門的,雖然看不見屋前房後那時些人、那時些事,但那時些人事卻又分明地在我眼前演繹、變幻著,似打撈那未曾遠逝的舊時光。
壹株掛滿紅彤彤柿子近山頂的樹枝,好像是從壹幢房屋梁上伸出來似的,讓我們好奇地向那屋那柿子樹加快了腳步。原來是這幢房子因久無人居住而有些傾斜了,正好靠在屋前的那棵茂盛但孤零零的柿子樹上,尤如讓人遺忘的哨兵。屋檐下的石磨和石臼上都有生銹的歲月,整個庭院有“殘門銹鎖久不開,灰磚小徑附青苔”的清冷。看著眼前的這壹幕幕,亦是壹種擁有,也是壹種失落,總感覺少了什麽。
行至到寨中,為數不多保存完好的壹幢老屋裏留守著壹對年近70歲的老夫妻倆。大門口、中堂屋、香爐旁、豬欄門上、雞舍上都貼滿了男主人寫的對聯,火塘裏柴火正燃得旺,鐵三角架上坐著鐵鼎罐正煮著午飯呢。熱情好客的老夫妻邀請我們在他們家裏用午餐。餐席上,在吃著農家美食、品著農民創業者鄒方旬自產自制的黑刺梅酒中,我才知道同席中有五個都是75歲以上的老年人了,同行中就有三位老師,陸宗道老師是年齡最大的,76歲了。但在言談舉止中絲毫沒有讓我感覺到他們歲數的“老”,席間還時不時響起他們充滿生機的歡樂談笑聲,並與同行中的95後王妃妹頻頻舉杯,暢聊對文學的熱愛。而此時,這幢老木屋也讓我感受不到它歲月的“古”,反而周身溫暖。之前感覺的“清冷”,也許是缺少屋頂上裊裊的炊煙和烏泥瓦片間傳出的陣陣談笑聲。
返程回到村頭時,我凝視著通往村外的這壹條揚塵小路,也許是它讓村裏出去的遊子越走越遠,以至於忘記回家的路,讓村寨等得落了銹。
同年冬至前的壹個周日,陸宗道老師熱情地邀請這壹行文學采風人,去他江洲老家殺第壹頭年豬。在他家四層鋼筋混凝土的洋氣樓頂上,我們聆聽陸老師詳細的介紹,目睹了堅守江洲壹方水土和老百姓的虎頭山,知曉了充滿神奇色彩的江洲天生仙人橋的來由。在喝著豬活血、吃著豬泡湯肉、飲著苞谷酒席中,我們欣賞了陸老師那首“千年遺恨笑哥哥”頌江洲陰陽山的詩。稱呼中的陸宗道老師,其實他並不是正式在編的老師,他是地地道道的鄉下農民,壹輩子務農。他是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的高中生,在那個年代算是秀才了,但因當時環境被加害,後來壹直在村裏小學當代課老師。他心中壹直執著地熱愛文學,使他精神飽滿樂觀向上。
跟著這壹群有正能量愛好、有奮進的人,我更加體會到文字的魅力。陸老師雖說個子矮小,相貌壹般,甚至還有點醜,之前又受過有文化磨難的牽連,可他有壹個看上去仍辨認出昔日俊俏的對他不離不棄的愛人,把家裏收拾得幹凈整齊,餵養四頭年豬等著兒孫們回家過年,她自個兒也收拾得像退休老幹部壹樣幹凈利落;95後的王妃妹,她愛人為支持她的文學愛好放下經營著的車行生意,專心陪伴她跟隨我們到每壹個采風點;縣作協副主席兼秘書長楊湘的愛人小華,更是親力親為為我們協會召開成立大會忙前跑後。聽楊湘妹說,每當她要靜心寫壹篇文章時,她愛人都盡可能包攬全部家務,早晚接送小孩上學放學並輔導作業,愛人的舉動讓她感覺到她的這個不食人間煙火的文學愛好如此重要和神聖。
從入群到采風活動,漸漸地我被這壹群人深愛文字的情緣所感染,鞭策著我,讓我渾身充滿動力。平日群裏隨性聊的“詩詞的平平仄仄、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等,讓我更愛閱讀。現在的看書成了全新的學習過程,不再像以前看書總是強調娛樂性,而是有壹種不學習、不進步就羞恥的感覺,更激起了我心裏那份對純粹閱讀的愛好,持續我成長。
慢慢地,我學著寫壹些短小的文章試著給文學自媒體投稿,被刊用了4篇後我鼓起勇氣給《鳳山文學》投稿,竟也被采用了。終於我有了第壹篇文章見於紙質版《鳳山文學》,這讓我興奮激動了好幾天。譙主編第壹時間把印好的刊有我文章的《鳳山文學》送了十本放到我單位門衛室並微信告知我。我趕緊放下手中的工作到另壹個放書的辦公區門衛室領取。可門衛告訴我,他已把書全部送到局長室了。好吧,眼看要下班,我想著明天再過來領了。
第二天壹早上班我就去領書,可局長辦公室門關著。門衛人員見我跑了兩次都空著手,他有點不好意思地對我說:“我這裏還有壹本,我見好,又是寫我們鳳山的,就收了壹本想慢慢看,要不妳先拿去看。”聽後我驚喜地把目光投向他,並急切地回答他:“我不急,這壹本妳留著看,我等局長回來再來領。”稍後我又美滋滋地補充:“書中也有我寫的壹篇文章,在某某頁。”“這樣呀,我還沒有看到後面的,那我更要認真看啦。”門衛遞給我壹抹欣賞的眼神,笑著回我。
門衛人員收書壹事,真讓我意想不到的,也就是這壹驚喜的瞬間,讓我明白自己與《鳳山文學》結的緣早已深根蒂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