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王朝是全面奠定中國人思維模式與社會生活形態的重要時期。今天的漢民族之所以以?漢?為名,正是因為漢王朝對當代中國人的影響已經深入到方方面面。就拿飲食舉例,漢王朝時期人們的口舌之享便足以讓今人都食指大動。
01 面食開篇
凡以面粉加工的食品,在漢代都是以餅為名。如蒸成的饅頭與包子類食品叫蒸餅,水煮的面條和面塊等稱為湯餅,燒成的大餅叫燒餅或爐餅雲雲。漢朝的湯餅是將小麥制作的蒸餅掰碎後再煮而成,於今天山西人吃的泡饃有類似之處。當時的面食很容易發揮甑蒸的長處,從而得以迅速發展,饅頭在漢代之後便成為了北方人賴以生存的主食之壹。
隨著絲綢之路開辟,西域胡人不斷內遷。西漢中後期開始,西域的生活習俗諸如食胡餅之俗也傳入中土,引起漢人的註目和仿效。《禦覽》引《續漢書》載:?靈帝好胡餅,京師皆食胡餅。?這種胡餅有著面脆油香的特點,因而可以看出采用了類似今天新疆地區的爐烤手法,是壹種不同於中原地區的美味。當然,餅類的面食還是屬於相對高層的飲食,當時的平民常食比較原始的顆粒式蒸煮的麥飯和粟米飯。
圖/新疆烤饢
02 君愛食肉
漢朝的國人同樣有著人類最原始的食肉樂趣,而且有著比先秦時代更為高大上的烹制方法。《鹽鐵論?散不足》記載,
西漢末年民間招待客人,魚肉重叠,烤肉滿桌,還有魚鱉、鹿肉、雞蛋、鵪鶉排列著,以及魚肉醬、醋,可謂味豐味美。
在東漢畫像石墓中有壹幅庖廚圖中,漢代人烹制肉類的流程十分考究。圖上壹人執扇煽薪煮食,後兩人坐於長條短案旁切肉,身後的架上懸掛畜肉;其旁有四重矮幾,皆置放碗碟,更有人於木板上將肉塊串串,置於火上燒烤,整個場景讓人不禁食指大動。
圖/漢代後廚全景
漢朝時期南方吃貨的範圍就已經開始脫離我們傳統意義上的六畜之屬了。
在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壹個竹笥裏,整整齊齊地放置著兩只華南兔。其他竹笥裏,還有堆積著數十個鵪鶉和竹雞乃至於小魚,這些食材都是經過文火烤焙,然後用竹簽串著放在竹筒之中,可見當時人們的烤串種類
已經完全可以媲美今天大火的?人生壹串?了。
圖/竹雞
03 蔬果鮮味
漢代的蔬菜以葵(冬葵)為主。《靈樞?五味篇》所舉的?五菜?,《急就篇》所舉的13 種菜,均以葵居首,這種植物的嫩莖葉具有很高的使用價值,是當時人們日常飲食的必備菜肴。另外,當時已經出現了?韭卵?,也就是為我們熟知的韭菜炒雞蛋。
水果方面,當時著名的地方瓜果特產已經被時人記錄在案,已經培育出若幹著名的優良品種,如?安平好棗、中山好栗、魏郡好杏?、?真定好梨?之類。另外,如石榴、胡麻(芝麻)、胡桃(核桃)、甜瓜、胡瓜(黃瓜)等也已經跟著絲綢之路胡商的腳步進入中原。
圖/冬葵葉
漢朝人的壹些基本飲食門類已經與今天十分類似,再加上絲綢之路帶來的物種大交換,使得當時的飲食種類已十分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