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誰知道臺州的傳統美食,還要背後的故事和制作方法以及這種食品的廣告

誰知道臺州的傳統美食,還要背後的故事和制作方法以及這種食品的廣告

臺州的傳統美食及介紹

餃餅筒、羊角腳蹄、蛋清羊尾、錫餅、蕃粉圓、燒餅、仙居“八大”碗、糯米蛋糕、扁豆仁糕、雞子面、糊糟羹、百合苔餅、黃巖蜜桔、三門灣鋸緣青蟹、仙居三黃雞、“溫聯牌”果蔗、“玉麟”西瓜、玉環長柿、臨海蜜桔、玉環文旦、桐嶼枇杷、仙居仙梅、豆腐圓子

仙居是浙江省往北臺州市屬下的壹個小縣城,小城雖不大,卻也有小城獨特的地理氣候,風土人情。隨著小城的經濟壹天比壹天好,老百姓的日子今非昔比,有些過年必備的食物,也在慢慢地流失,成為小城老壹輩人的記憶,今天搜羅了壹下,說說小城過年傳統年貨。

壹:饅頭幹

做饅頭幹對我們小的時候來說是壹項繁重的活,可以想像,小孩子好不容易盼來了過年,可以高高興興地玩了,可是在那個貧瘠的年代,就是小孩子也得為家裏分擔壹些活。

做饅頭幹要用上壹年留下的面酵母,那可是壹個很神奇的東西,饅頭做的松Q筋道,靠的就是這個東西。第壹天傍晚時分,先把面粉加上面酵母揉成面團,放到壹個大竹筐裏,上面要加上棉衣保暖,竹筐要放在竈後,鋪稻草得以達到保暖的目的。

第二天壹早,母親就會早早地打開竹筐的壹角,看看裏面的面發酵了沒有,昨天放進去的面團本來只到有竹筐的壹半高,發酵的話面團必定要發的快滿出了竹筐,手指頭壹按下去,就是壹個淺淺的印子,又瞬間恢復回來,這樣的面就是發好的面,這是做好饅頭關鍵壹步。

出面,做饅頭,我們小孩子們有樣學樣地用面團做上壹些青蛙,鯉魚等小動物。上蒸籠蒸,直到蒸熟,饅頭做好了,做饅頭幹就要加上壹道工序,切成半寸厚的塊,然後放到碳火上慢慢烤,這就是我們家中小孩子們的活了。上火烤的時候,下面放壹個大的鐵篩子,壹開始篩子下用的碳火要紅火,這樣上面的饅頭也容易烤焦,所以要我們不停地翻動,我們壹會就翻累了,聽得外面小夥伴們的嘻笑聲,也巴不得馬上出去玩。直到饅頭幹基本兩面有點硬了成形了,只有中間還是軟和的,才把明火用灰蓋住,用溫溫的火壹點點地烘幹。壹家的主婦手巧不巧,從壹塊饅頭幹就可以看出來了。

在那個食物貧瘠的年代,饅頭幹是我們小孩子的零食,也是大人們出門時的幹糧。小的時候母親會把饅頭幹分成平均的幾堆,叫我們幾個孩子拿上壹堆,自己保管。當然母親也會藏起壹些,不過到後來不管藏到那裏,都會被家裏的幾個小孩子偷偷的拿完。母親看到後假裝生氣地說:“這些孩子呀,藏到老鼠洞裏也會找的形以。”

隨著生活富裕,餅幹代替了饅頭幹的位置,小城裏的人過年不再費勁地做饅頭幹了。小城裏雖也有賣袋裝的饅頭幹,不過那都是機器做的,吃不出那時的味道。

二:米漿糕

與做年糕不同的是,年糕是糯米加壹點吃的米,而做米漿糕用的是家裏平常吃的米,把米磨成米漿,就完成了第壹道程序。

做米漿糕需要的時間和耐性,鍋上放上蒸籠,蒸籠底下放壹層粗布,蒸籠下的水燒開了澆上薄薄的第壹層米漿,待到第壹層米漿快熟時再澆上第二層,以此類推,直至澆到蒸籠的面上,算算也澆了壹百多層,再燒熟了就可出籠。

趁熱切下壹塊,鉆點醬油,那味道,綿軟,清香赴面而來,口齒留香。冷卻了,鍋裏下點油,切成小塊焦成金黃,放點酒醬油,是壹道下酒的好菜,也可以當主食。

而米漿糕如今也退出了過年食物的舞臺,原因是做米漿糕太費時費力,現代的人講求的是效益。我們小鎮上我們小鎮上雖也有米漿糕賣,不過口感粗糙沒有細膩感,只可壹吃,二吃就膩了。

三:泡鯗

大年二十九中午,母親在面粉裏加雞蛋再加小量的水,調成糊狀,放著待用。

待到匆匆吃過晚飯,倒油入鍋,等到油加熱到三分熱時,用湯匙把面糊放到油鍋裏炸。這時的母親是壹個火頭軍,壹會叫火小壹點,壹會叫火大壹點,講的是壹個配合,竈上見的才是真功夫,不大壹會功夫,壹塊塊金燦燦的泡鯗就出鍋了,咬上壹口,外脆裏Q,壹股雞蛋的香味就順著嘴壹直沖到了肚子裏。我常常可以吃上三四塊泡鯗,直到吃的肚子撐了,還停不下嘴。

泡鯗本來是小城裏的人過年必備的年貨,不過可能是泡鯗雖好吃,制作過程卻不是好把握的,廚藝好的炸好來的泡鯗個大好吃,廚藝差壹點的泡鯗蔫頭蔫腦的,咬在嘴裏只有面團的味道。壹年年下來,越來越多的人過年放棄了這道美食。

到現在,小城裏只有我所在的小鎮橫溪還壹直在傳承這壹道傳統美食。雖也有米漿糕賣,不過口感粗糙沒有細膩感,只可壹吃,二吃就膩了

隨著時代的進步,很多純手工的食品消失在歷史的長河裏,也許以後我們也會和我們的父輩壹樣的,只有在我們講的故事裏,孩子們才會知道曾經有過那些傳統的年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