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孝心少年少年事跡材料篇1
姓名:吳金棋
性別:男
年齡:9歲
地區:黑龍江
吳金棋剛滿壹歲時,父母離異各自出走,從此不再和家裏聯系。靠著爺爺奶奶拉扯長大,小金棋從懂事時起,就開始替他們分擔家務。
小金棋的家到學校有七八裏路。按照規定應該住校。但因為金棋的奶奶是聾啞人,爺爺的腿有殘疾又患有胃病,他擔心壹旦遇到什麽事,家裏沒有壹個能跑腿傳話的人,所以三年來,小金棋每天都堅持回家。這幾年,爺爺養了壹些雞和鵝,通過賣雞蛋、鵝蛋貼補家用。整個暑假,小金棋每天最重要的事兒就是幫著餵鵝、養雞。除此之外,每天趁著天剛剛亮,9歲的吳金棋還會到離家不遠的樹林裏采蘑菇。小金棋不僅擔起了家務事,更成為家裏的主要經濟支柱,同時他還不忘抓緊時間學習。這幾年,他的成績壹直保持在全班前三名。
兩位老人並不知道,在9歲孫子的內心,深藏著壹個不敢跟他們說的秘密:“就是想爸爸媽媽回來,我再也不想看照片了。等他們回來我要跟他們拍壹張新的照片,我要和其他的小朋友壹樣。”因為怕爺爺奶奶傷心,小金棋很少在他們面前提起爸爸媽媽,但每當夜深人靜,或看到同學們和家長在壹起時,他就會忍不住地掉眼淚。金棋說,自己要好好學習考上大學,將來即使爸爸媽媽不回來,他也壹定會讓相依為命的爺爺奶奶安享晚年。
最美孝心少年事跡3
李**,男,13歲,家住武安市南通樂村,目前就讀於武安市第九中學1312班。生活賦予了這位13歲少年堅毅的品質,樸實的性格以及面對挫折的勇氣。和所有的13歲少年壹樣,李**陽光、自信。在武安市第九中學評選最美孝心少年的活動中,如果不是同學的舉薦,我們也許就很難讀懂這位樸實少年背後生活的艱辛和對家庭的擔當。
兩年多以前在李**的家中,父親的勤勞,母親的質樸,兄妹間的互愛,給這個不是很富裕的家庭總是帶來歡聲笑語,和諧溫馨。然而當父母拿出所有積蓄修葺新屋的時候,父親病倒了。修房加上父親的治療花光了家裏的所有積蓄,壹家人的生活,陷入了窘境。父親病倒了,家裏失去了頂梁柱,為了生計母親必須外出打工,當時11歲的李**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家裏的生活重擔。
由於生病,父親四肢無力,走路太久都會摔倒,因此除了要照顧弟妹衣食起居,李**還必須承擔起家裏的所有家務活如掃地、擦桌凳、洗碗、做飯,洗衣服、幹農活等。為了不耽誤學習,李**總是白天幹活,晚上學習同時還要輔導弟弟妹妹的作業,相比其他孩子來說他失去了太多玩的時間。
今年上初中以後,李**就必須住校了,對他來說能見到媽媽就成為了奢侈。因為媽媽只有在每月開支以後才會帶著微薄的薪水送到家中,然後匆匆離開,用他的話來說,媽媽離他實在太遠了。住校後的另壹個不便就是家裏的家務活就必須積攢了。周末放假後也許別的孩子都在享受媽媽帶來的美食,在家裏上上網或許找同學痛痛快快地玩壹場。而李永寬只能利用假期清洗壹周甚至兩周家裏積攢下來衣物,中午時洗菜、做飯,為家裏烹制壹頓他們認為不錯的午飯,然後先盛滿壹碗飯,雙手送到父親面前。每每提到此事,父親的眼裏總有淚水打轉。提到肉食,那就只有姑姑來看望父親時才能實現。
父親喪失了勞動能力,母親又常年在外,家裏的農活只能落在小雲寬的身上。對他來說鋤地、拔苗、播種、割棒子樣樣是好手。為了不給別人造成負擔,他壹個人曾割完地裏所有的棒子。如果有機會妳能拉起小雲寬的手,觸摸手掌上的老繭時,妳就會懂得生活過早得給予了這個13歲少年堅毅的品性。
是啊,13歲正是壹個天真燦漫,少年不識“愁滋味”的年齡,然而自從父親病倒後,小雲寬卻先後利用兩個暑假上山捉蠍子。別的孩子可能為了好玩,或者作為壹種生活體驗,而雲寬卻是為家裏增加收入。他的目的很簡單,“父親每次買藥要花好幾百塊錢,這樣父親就可以多買幾次藥”。捉蠍子難免被蠍子蟄。壹個暑假下來,小雲寬被蟄20多次,甚至壹天被蠍子蟄到過4次。就是這樣也並沒有阻擋雲寬為父親買藥的決心,最終兩個暑假小雲寬掙到了700多塊錢。當拿著所有的錢交給父親時,知道這件事的所有人被感動了,於是村裏人把小雲寬當做教育孩子的典範。
幸福也許是心裏的感動,幸福也許是內心最簡單的壹種需求。當問及捉蠍子這件事時,小雲寬總是壹臉幸福地說:當賺到180塊錢時,父親給我們買了個西瓜;當賺到270塊錢時,父親給我們買了1斤排骨。對別的孩子來說這是多小的事情,小到也許都沒有記憶,但對雲寬來說卻是壹種滿足,壹種幸福。“爸爸的病壹天沒有好,我就會壹直捉下去!”小雲寬壹臉嚴肅的告訴我們。
知道生活的不易,懂得掙錢的艱難,小雲寬額外珍惜每分錢的支出。每周父親都會給他二十塊錢的生活費,但小雲寬卻只拿5塊錢。因為他覺得更多的錢應該留給父親治病,留給弟弟上學。5塊錢,對於班上的任何壹個孩子來說,也許維持壹天的生活開銷都不夠,更別說壹個星期。但是小雲寬去總是能擠出兩塊錢給4歲的小妹妹買兩根火腿或者買包糖。有壹次班上壹位同學生病了,小雲寬卻毫不猶豫地把身上僅有的2塊6毛錢給了生病的同學,幫他拿藥。那壹次,妹妹沒有再吃到糖。
學校放假的時候,也是雲寬最想念媽媽的時候。看著別的同學或者座車或者爸媽接送,他多想媽媽此時就出現在自己的身邊,哪怕就是用手輕撫壹下自己的頭。但是他又知道媽媽是在為這個家奔波,是為自己將來能夠有出息。最終雲寬自己選擇步行,用他的話說這樣就省出了路費,同時也節約了“開支”。
雖然很忙碌,雖然很清貧,小雲寬卻從沒有丟下學習。在課任老師的眼中雲寬是個聽話、懂事、成績優異的好學生;在同學眼中雲寬是個熱心、講信用、勤快的人;班主任眼中雲寬更是壹個自尊、自立的人。國家每年都會有貧困生補助,雲寬卻沒有去申請,“我不想得到別人可憐,再說也沒什麽好可憐的,有爸爸,有媽媽我其實很幸福!”。
懷揣著壹份堅毅,壹種感恩,用責任和堅強擔起壹個家庭的重擔,壹個13歲的少年同樣用行動抒寫著青春最華美的篇章!
最美孝心少年少年事跡材料篇2
姓名:楊學興
性別:男
所屬地區:廣元市朝天區曾家初級中學
簡介:楊學興,男,現年14歲,家住廣元市朝天區魚洞鄉東風村三組,現為曾家中學20xx級4班學生。家中有爺爺,爸爸和他三人,母親在他5歲時因病醫治無效去世。爺爺現年71歲,患高血壓,在幾年前的意外中,身體受重傷還有些殘疾,不能正常行動。爸爸因長年勞作患上了嚴重的胃病,但為了壹家生計不得不常年在外打工,很少回家。
?孝心故事
(壹)在家勤快懂事,為家分憂
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由於母親去世的早,他從小就知道爸爸爺爺的身體不好,家境貧困很懂事,上小學時,他每天放學回家就幫家裏幹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如:掃地、做飯、洗衣服、餵雞、餵豬等等。上中學以後,由於離學校很遠,是住校生,回家的機會少了,他只能在節假日幫助家裏分擔家務,由於他家住的地方離公路很遠,每周放學回去時,通常下車後他還要步行幾個小時的山路才能到家。回到家,放下書包他就背著背簍上山打豬草,背柴,回來之後還要自己親自去做飯,盡管做的飯菜味道不怎麽好,但能讓爺爺吃到熱的飯菜他心裏很欣慰。每次放假在家,他劈柴、做飯、打豬草、放牛等等總是忙個不停。除了幫爺爺做家務事外,還要幫爺爺下地幹活,挖地、播種、除草、挖土豆、收包谷等等,他還是家裏的主要勞動力,因為爺爺殘疾,父親常年在外,所以挖、背、挑等重活就只有靠他做了。
(二)在學校勤奮好學,品學兼優
他深知家境貧寒,讀書不易,於是他帶著壹顆感恩的心,努力學習,奮發向上。在初中兩年中,他將華羅庚的“勤能補拙是良訓,壹份辛勞壹分才”作為自己的座右銘,他雖然沒有多少天資上的優勢,但他比別人更加努力,更加勤奮,以勤補拙。剛進入中學時,他不怎麽適應初中的生活,成績壹直起伏不定,他憑借堅強的意誌,勤學苦練,不斷找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通過不斷努力,成績終於穩定下來。現在學起來比較輕松了,上課能認真聽講,認真完成各科老師布置的作業,還經常主動找老師講解難題。從進校到現在,壹直擔任班上的勞動委員,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臟,經常幫助其他同學打掃衛生。還積極參加各種班級活動,有班級榮譽感,為班級爭光,為老師添彩,做老師的小助手,深受同學和老師的喜愛。
(三)尊敬長輩,孝敬感人
由於爺爺殘疾,行動不便,他非常疼愛爺爺,,每次放學回家,第壹件事就是看望爺爺。晚上,幫爺爺擦身、洗腳,吃飯時幫爺爺盛飯奉菜,他總是將自己的零花錢省下來為爺爺買吃的。上中學的時候,有壹次回家,爺爺在努力行走,看到孫子回來,想上前,但是由於腳有殘疾,壹不小心摔到了地上,壹下子暈倒了,不省人事,這把他嚇壞了,可當時,周圍沒有人,沒辦法求救。本想打電話給村醫生,可醫生去很遠的地方出診了,沒辦法趕回來施救。在萬般無奈之下,他急中生智,背起爺爺,踉踉蹌蹌的向山下走去,用了五六個小時,才將爺爺送到醫院救治,由於他及時將爺爺送到醫院救治,危難時刻挽救了爺爺的生命。
他品學兼優,是壹個健康向上,積極進取的好學生。在家裏他是個尊敬長輩,孝敬老人,熱愛勞動的好孩子;在學校他是個勤奮學習,尊敬師長,團結同學的好幹部;在社會他是個誠實守信,遵守社會公德,熱愛公益活動的好少年。經學校研究決定,推薦該生為“廣元市孝心少年”。
最美孝心少年少年事跡材料篇3
八年前因為汶川大地震,當時只有4歲的李瑤被倒塌的墻壁砸成重傷,經過幾次大手術,雖然保住了生命,但李瑤從此失去了右手。只有壹只左手的李瑤,為了讓家裏人放心,從生活到學習都靠自己頑強成長。爺爺生病住院,她靠壹只手給全家做飯、爸爸媽媽出門打工,她靠壹只手照顧年幼的妹妹……她說,我壹只手不比別人差,我不想讓家裏人替我擔心。地震受傷後,李瑤在綿陽市治療壹年,又到都江堰殘疾人學校進行康復訓練,所有的治療康復費用全部免除,這也是政策期內,國家針對汶川地震致殘人員的扶持政策之壹。
最美孝心少年少年事跡材料篇4
馮誌剛,男,漢族,現年13歲,2002年8月18日出生於陜西省安康市嵐臯縣堰門鎮青春村壹個貧困農村家庭。母親天生青光眼,父親在馮誌剛6歲那年,水泥灰嗆進眼裏,由於沒有及時正規醫治,不久便雙目失明。從此,馮誌剛成為全家唯壹的“眼睛”,也成為全家唯壹的生活與精神支柱。
6歲,上幼兒園的年紀。當千千萬萬孩子還在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時,馮誌剛已不僅要自己照顧自己並上學外,還得照顧雙目失明的爸爸媽媽以及打理家庭、種莊稼、幹農活。七年來,他靠著孝感天地、自強不息、樂觀自信,奏響了壹曲感天動地的宏偉樂章,譜寫了壹部震徹心靈的時代傳奇。
10月15日,cctv—13《朝聞天下》欄目以《馮誌剛:我的家不比別人差》為題,用時9分41秒,對嵐臯最美孝心少年感人事跡做了深入報道,引起強烈反響。透過感人事跡,我們可以發現如下精神內涵和閃光點。
烏鴉反哺,羔羊跪乳,他孝感天地
年紀小小的馮誌剛,已能深深感到父母的悲苦,心疼著爸爸媽媽,深愛著爸爸媽媽,卻無法力挽狂瀾,只能用稚嫩地雙手,幫助爸爸媽媽生活起居,照顧爸爸媽媽衣食溫飽。7歲那年,馮誌剛開始上小學。他的家距離集鎮15華裏,報名的時候,別的同學都是父母騎車送,他和母親卻是壹步步走過去的;別的新生哭哭鬧鬧不讓父母離開,馮誌剛卻默默地找來壹根木棍交給媽媽,再三叮嚀媽媽回家壹定要靠路裏邊走。他知道媽媽看不清,來時的路上有他照應,回家的路,媽媽要壹個人走,他生怕媽媽壹不小心跌進路邊山溝。
壹年冬天,媽媽李興翠給了馮誌剛十塊錢,讓他給自己買雙襪子,免得上學凍著了。周末回家,馮誌剛腳上仍光溜溜的,卻從書包裏掏出壹雙嶄新的毛絨襪給媽媽穿上。媽媽流下了幸福而難過的淚。
馮誌剛幫媽媽擦去淚水,安慰媽媽說:“媽媽,家裏比學校冷,妳身子弱,更需要保暖。我在學校和同學們在壹起,天天活動,壹點都不冷。”
和普通開放式的農家院落不同,馮誌剛家的院子有壹個封閉的半截圍墻。馮誌剛的爸爸因為失明看不見,曾多次掉到院子外側兩米多高的水田裏。為了父母安全,2013年秋天,馮誌剛和父親在鄰居左宏舉幫助下,壹起砌這個圍墻。
說起馮誌剛,鄉親們都贊不絕口,無不感嘆佩服。鄰居左宏舉說:“馮誌剛的確是壹個懂事乖巧的好娃娃,每次周末上學前,他都要做好多好多的菜放在冰櫃裏,讓爸爸媽媽只熱熱就能吃了,並且再三囑托我,請我幫著照看他爸爸媽媽,害怕他爸爸媽媽眼睛看不見,在家裏出事。”
“有了冰櫃,上學前就可以多做點菜,讓爸爸媽媽多吃幾天,有了電視,爸爸就不會寂寞,雖然他看不見,但他最喜歡聽新聞。”馮誌剛壹壹介紹為什麽要買這兩樣家電。
吃苦耐勞,省吃儉用,他自強不息
面對生活困境,馮誌剛知道,唯壹能做的就是用自己的雙手去戰勝它,用自己的意誌去戰勝它,把日子過下去。而能夠戰勝這壹切,讓馮誌剛及其父母能夠幸福平安生活到如今的最重要原因,就是他的吃苦耐勞、省吃儉用和自強不息。
每次放學,別人家孩子要麽坐車要麽家長騎車接,而馮誌剛,卻只能獨自壹人走壹個半小時泥窪路回家。在家裏,他不僅洗衣、做飯、收拾房間,還上坡挖地、種玉米、土豆和蔬菜。並在周末抽空為鄉鄰烤煙戶打零工,拔草、編煙葉,掙點工資,補貼家用。兩年來,他打零工攢下2000多元,給家裏添置壹臺電冰櫃和壹臺舊電視。每次領到國家發放的低保金,馮誌剛都是數了又數,算了又算,恨不得壹個錢掰成兩半,買米、買面、買肉,卻從未給自己買過新衣服。
2013年暑假,他給鄰居家幫忙摘煙葉、編煙葉,炎炎夏日,身上長滿了痱子,磨破了雙手,可他壹直堅持。壹個暑假下來,掙了壹千多元。馮誌剛家取暖和生活用的蜂窩煤,每壹塊都是馮誌剛從距家500米外的公路上背回家來的。
然而,在砌圍墻定木樁時,負責掌握木樁的馮誌剛,被雙目失明的父親不慎砸傷手指,鮮血直流,疼痛萬分。父親老淚縱橫,讓馮誌剛馬上去村衛生室包紮。小馮誌剛沒有答應,他強忍著疼,不哭出聲來,從媽媽的針線袋裏找出些布條和線,上了壹點雲南白藥,包紮之後繼續幹活。父親馮聯許說:“十指連心啊,他是怕哭出來我們曉得了難過,還有他是心疼錢……”說到這裏,父親馮聯許早已是淚流滿面。
父母是福,苦難是金,他樂觀自信
在馮誌剛心裏,父母是他最大的福氣,而苦難他根本沒放在眼裏,甚至他自己都不覺得所走過的路和做過的事是苦是難,除了個別時候的“害怕”,他始終充滿著樂觀自信。
比如,當記者采訪他有沒有怕過,是否感覺很苦很累時,馮誌剛說:“我不覺得苦,也不覺得累……山上野豬很多,我壹個人在山坡上幹活,的確有些害怕,也偷偷哭過多次,真希望爸爸媽媽能夠守在壹旁,那樣我就不怕了……可是,爸爸媽媽眼睛看不見,上不來……我最害怕的還不是這些,是哪壹天放學回家後見不到爸爸媽媽,叫爸爸媽媽時沒人答應,壹個人做飯,幹活,壹個人上學……還好,爸爸媽媽都在,只要爸爸媽媽在,我就高興……我感覺我家不比別人差,我也感覺很幸福,因為爸爸媽媽在……”在馮誌剛接受采訪時壹段不足1分鐘的談話中,竟七次提到“爸爸媽媽”。
再比如,當記者問他有沒有信心憑著自己買下壹臺洗衣機時,他給予了肯定的回答。他說,自己已經通過暑假給別家編煙葉,攢錢買了壹臺冰櫃和壹部電視機,現在手頭已有500多塊,只差100多塊了,明年再打工,很快就尿崩買回來。說完,他笑了,笑得是那麽充實、自信而幸福。
在馮誌剛的心中,父母是福,苦難是金,家庭的困難更沒有阻擋他上進的心。馮誌剛家的墻壁上,有多張馮誌剛的獎狀。在班裏,他是班長,在宿舍,他是社長。三年來,馮誌剛連續被評為三好學生和優秀班幹部。班主任趙坤說:“馮誌剛話不多,但做事總在前頭,總為別人想的多,為自己想的少,在同學中威信特別高。”先後被評為嵐臯“十佳先進典型”、“十佳美德少年”和“陜西省最美孝心少年”。
如今,當許許多多的人感覺憂心忡忡,頹廢空虛,無所事事,苦苦追尋快樂在哪裏,快樂是什麽時,年僅13歲的馮誌剛用自己的行動和心語,給出了令人痛徹心扉又茅塞頓開的答案,那就是,人之所以快樂,只因心中有愛。
最美孝心少年少年事跡材料篇5
徐,女,今年17歲,***青團員。家住新縣新集鎮艾窪居委會,就讀於新縣高中本部高三(2)班。該同學學習刻苦認真,思想品德端正,孝老愛親事跡典型。
小時候的徐力維生活在壹個幸福的大家庭:有和藹可親的爺爺奶奶,有對自己關懷備至的爸爸媽媽,有聰明活潑的弟弟,壹家人雖不富裕,但其樂融融。
2019年秋天,徐力維同學的爸爸徐斌突患腦溢血,當時她僅僅是初二學生,弟弟才上六年級,爺爺奶奶年近80,都有老年癡呆癥。爸爸壹病,媽媽要去醫院照顧病人,就把整個家丟下了。沒辦法,徐力維只好用柔弱的肩膀挑起了家庭的重擔。她既要在學校搞好學習,還要回家照顧爺爺洗臉,穿衣吃飯,幫助奶奶做飯、掃地、做家務等等,不幸的遭遇讓她過早體味了生活的貧困與艱辛,但她總是說:再苦再累,我都要堅持,不能讓媽媽擔心。這壹挑就是123天。直到幾個月後父親從醫院回家。
徐力維母親李本麗身體也很不好,前幾年肝臟做過切除手術,不能做太多的事情,所以在父親回家後的大部分家務仍是要她做:洗衣做飯,加上爸爸的尿布,還要幫媽媽給爸爸做康復運動。那時她爸爸被確診為植物人,整天臥床不起。即使這麽辛苦,徐力維仍毫無怨言。爸爸病後,家裏生活相當困難,她正值青春年少,沒有去與人家比吃比穿的,穿的都是好心人給的舊衣服,吃的是最便宜的飯菜。其他同學壹星期要花費100元錢,而他們兄妹倆每月壹***才用100元錢,媽媽有時對她說:孩子啊!真是苦了妳了!現在妳是家裏的頂梁柱了。望著媽媽憔悴的面孔和頭上出現的銀絲,徐力維含著淚點點頭,她下定決心,壹定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幫媽媽照顧好家人。
從此,不管春夏秋冬,徐力維每天早上五點就準時起床了,她總要先幫爸爸洗臉刷牙,穿好衣服,再趁媽媽做飯的時候讀讀書,自己有時候都顧不得吃上壹口就得背上書包飛快地趕到學校上課,放學鈴聲壹響又飛快的跑回家幫媽媽做午飯。除了學習,做家務、照顧爸爸的飲食起居,成了徐力維每天必須做的事,她的少年便是在這樣的忙碌辛勞中壹天天度過的。
臨近中考,她的學習任務也變得繁重起來,但她依然堅持每天臨上學前把吃的喝的給爸爸準備好放在床邊,中午回家給爸爸餵飯、擦洗身子,晚上回家後給爸爸洗臉、洗腳、做身體按摩,給爸爸講自己壹天的收獲,看到爸爸笑,徐力維的心裏比吃了蜜還甜。周圍好心的大叔大嬸們有時候也會過來看看她們壹家,問她有哪些地方需要幫忙的,但徐力維都會婉言謝絕,因為她覺得,這麽多年來大家對她們的幫助已經夠多了,現在她長大了,就要憑自己的能力撐起這個家了。
這麽艱苦的家庭條件,她沒有放棄學習,刻苦努力,成績壹直名列前茅。
在升高中時,她原本打算放棄縣高去職高的,因為職高學生有補助,可以減輕家庭負擔,可以讓弟弟更好的學習。她的這壹舉動感動了好心人,有社會愛心人士資助她上高中,她知道求學的不易,珍惜上學的機會,克服了壹切困難,努力學習,成績始終優秀。
進入高中之後,學習任務更繁重了,但臥病在床的爸爸依然是徐力維最大的牽掛,她甚至想到過放棄學業回家壹心壹意幫媽媽照顧爸爸,可每次都會被媽媽罵:孩子啊,這麽多年的艱辛我們都走過來了,爸爸有我照顧,妳要好好學,再堅持三年,妳考上大學就好了。聽了媽媽的話,徐力維飽含著淚水,繼續回到學校努力讀書,她在心裏激勵自己:我要堅強,我不能向生活低頭。幾年來,徐力維精心照顧爸爸的孝心感動了周圍的許多人,大家都對這個善良質樸的女孩豎起了大拇指。
走過了艱辛的成長之路,徐力維沒有享受快樂幸福的少年時光,她勇敢地幫媽媽承擔起贍養老人,照顧爸爸的義務,她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扛起了生活的重擔。未來的路依然漫長,但徐力維卻毫不畏懼,她在日記中寫到: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我要與那雛鷹壹樣,用大自然生存的殘酷歷練心智,以鳳凰涅槃的精神堅定信仰。我堅信,困難只是暫時的,只要自己不放棄努力,笑對生活,殘缺的家庭也會充滿愛的溫暖,也能收獲美好的明天!
最美孝心少年少年事跡材料篇6
馬海龍是甘孜州巴塘縣人民小學六年級壹班學生,該生學習優異,品德優良,積極上進、團結同學、尊敬師長,對自己嚴格要求,他多次獲得“四好少年”、“三好學生”、“優秀少先隊員”稱號,得到老師和同學的壹致好評。
馬海龍本有壹個幸福溫馨的家,可是天有不測風雲,當他_歲時,災難降臨。父親在壹次車禍中受重傷,從此殘疾臥床不起。母親承擔起家庭重任,靠擺小攤維持家庭生活,年幼的馬海龍也幫著母親擔負起照料父親、妹妹的責任。
他是壹個積極向上的孩子,做飯洗衣、為父親端屎端尿,盡管受苦受累,他每天早早起床,幫父親做早飯、穿衣、餵飯。無數個夜晚,爸爸因為疼痛呻吟,小海龍都會配合媽媽端水、遞藥,看著爸爸痛苦的樣子,小海龍忍著沒有哭出聲來,壹個人的時候,才悄悄擦掉眼淚,他壹直堅強地充當母親的左右手。當媽媽到拉薩進貨時,小海龍像大人壹樣細心照料這個家庭,每天放學回家,他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樣吃現成的,要忙著燒水、淘米、洗菜,給父親倒水、餵藥、清潔。飯做好了,先照料父親和妹妹吃飯,然後才能打開書本做功課。
為了能更好的照料爸爸和妹妹,小海龍學會了合理分配時間,什麽時候幫爸爸洗腳、擦背、搓手,什麽時候照顧妹妹的生活學習,什麽時候完成自己的功課,小海龍都有安排。盡管如此,每天小海龍還是要忙到很晚,但他從沒有叫壹聲苦。他知道,只有這樣,才能幫媽媽支撐這個在風雨中飄搖的家。
學習、生活、成長的路艱辛而漫長,馬海龍懂得不經歷風雨,怎麽見彩虹。在學校,他從不向老師和同學訴苦,始終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__年,央視少兒頻道走進巴塘開展“大手牽小手”活動,鞠萍姐姐被馬海龍勇擔重任照料殘疾父親、自強不息積極向上的事跡深深感動了,現場采訪他,還邀請他到北京參加了“甘孜州群眾工作之愛國感恩守法團結巴塘連北京”系列活動,號召全國的小朋友向這位孝心少年學習。他無疑是壹面道德示範的旗幟,壹個眾生學習的榜樣,壹名當之無愧的孝心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