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正式是我盼望已久的十壹黃金周。本來,在我的想象中,這將是個歡樂無比的假期。畢竟開學到現在已經沒有痛痛快快地睡過懶覺了。我將在這寶貴的7天裏,好好地過把癮。 也許老天有眼,也許天賜良機,老師布置的作業少之又少,簡單之又簡單。我在國慶那天已經把作業全部消滅了,而且那麽輕松。幾天下來,由於沒有外出旅遊的安排,我就是在這土生土長的邵武也要玩得痛快。然而,想象和現實差遠了…… 早上我依然改不了早起的習慣。吃完早飯,我獨自坐在沙發上,看著電視。可電視壹點趣味都沒有,就好象沒有味道的水壹樣,令人生煩。我懷著氣憤的心情關掉電視,恨不得壹口把它吃了。不知不覺中,我走進了書房。我習慣性地打開書櫃。塵埃中,那壹本本整整齊齊的老書展現在我眼前。我隨手壹抽,壹本《十萬個為什麽》是幸運兒,它正等待被我獲取知識。然而平日愛好和向往於校園文學小說的我壓根不會理睬它。我超級無聊地關掉了書櫃。 我四處尋找可以供我把玩的東西,但都沒有壹樣能滿足我的需要。天!我感嘆道。這個假期怎麽這麽沒運氣,如此無聊!還有好幾天哩,我該怎麽熬?我無可奈何地用雙手捂著臉,腦中壹片空白。看著加了鎖的電腦箱,我的心涼了。 我躺在冰涼的地板上。盡管平日這地板是我的好朋友,因為它能帶給我冷靜的心情。但由今天看來,這地板也是無聊的,那麽剛硬,沒有壹絲柔情。我仰望墻上古老的時鐘,滴答滴答的響聲使我感覺到度日如年。心感覺特別悶,恨不得要發泄,可發泄對象是什麽?! 我拿起電話找朋友們玩。可電話那頭不是傳來可惡的“嘟嘟”聲就是傳來朋友已經去旅遊的消息。我恨,老師的作業為什麽那麽少,我的假期為什麽那麽無聊? 我渴望回到那個歡聲笑語的校園;我渴望回到那個瑯瑯書聲的課堂;我渴望遇見那些知心友好的朋友;我渴望重新背起那個繁重的書包……盡管上學的日子是辛苦的,是勞累的,但起碼,它是充實的。 我吐了吐舌頭,閉起了眼睛……
2《談談服飾》
每年,爸爸媽媽總會在各個季節給我買幾身衣服。看著櫃子裏琳瑯滿目的衣服,我忽然想:我的祖輩和爸爸媽媽以前的條件都沒現在好,不知他們以前穿什麽樣的衣服?是不是也這麽舒服、這麽漂亮呢?
帶著這些疑問,我拿出壹大疊照片。翻著翻著,壹張4寸黑白照引起了我的註意。這是壹張全家照。照片中的外婆四十出頭,穿著銀灰色的薄呢小西裝,裏面配黑色圓領毛衣和白的確良襯衫,白襯衫領子翻在毛衣上。外公站在最後面,跟外婆類似,也穿著黑色的背心配白色的襯衫,工工整整地系著領帶。外公看起來又年輕又時髦。好像那個年代很流行穿白襯衫,我發現旁邊的舅舅、姨媽都穿著白襯衫,並且裏壹層外壹層的。媽媽告訴我,照片上壹大家子的穿著基本上是外婆自己或叫人做的。因為要拍照片,壹家人都把最好的衣服換上了。
我壹邊聽媽媽講過去的事,壹邊繼續翻著照片。壹會兒,翻出了壹個年輕的帥小夥,那是我爸爸!瞧,我爸爸那時留著小分頭,白白凈凈,看起來有些靦腆,他正在和同事們舉杯祝賀呢!我爸爸穿著針織長袖,他的同事都穿著針織t恤衫,看起來很精神,褲子聽說都是滌綸面料做的。雖然沒有像全棉布料那麽舒服,燙壹下穿起來也很挺括的。那時全棉布料很少。咦,我爸爸和叔叔他們的腰間別著的是什麽?媽媽告訴我,那叫bp機,現在早已被更加方便的手機取代了。原來如此!
接著,我又繼續往下翻,壹張看完木偶戲後我和同學們的合影呈現在我眼前。妳瞧,我們穿著色彩繽紛的t恤衫、連衣裙,面料用的都是全棉,又美麗、又大方、又舒服。我們個個洋溢著幸福的微笑,真像是生活在大花園裏翩翩起舞的蝴蝶。
我們現在的生活與以前相比真是大不相同了。壹張照片,反映出了壹個時代,當時的物質水平。高科技的發展快速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時光在流逝,我們應該珍惜時間,做時間的主人,在學校努力學習,長大為建設祖國做更大的貢獻,過更美好的生活,拍出更精彩的照片!
3《我知道的風俗》
春節是我國壹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壹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壹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壹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壹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幹幹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壹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壹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鬥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家俱、影壁中。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壹體。剪紙在我國是壹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在貼春聯的同時,壹些人家要在屋門上、墻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向往和祝願,有的人幹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等。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壹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壹樣,起源於“門神”。 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壹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谷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國現今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壹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壹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壹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歷,至今風靡全國。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壹,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壹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壹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征著把壹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壹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壹般為夜半時分。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壹說。即在新的壹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壹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壹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現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壹,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幹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壹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壹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壹歲。壓歲錢有兩種,壹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壹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春節食俗
在古代的農業社會裏,大約自臘月初八以後,家庭主婦們就要忙著張羅過年的食品了。因為腌制臘味所需的時間較長,所以必須盡早準備,我國許多省份都有腌臘味的習俗,其中又以廣東省的臘味最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征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異。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黃米制成的紅棗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則喜歡在年糕中加入大棗、小紅豆及綠豆等壹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內蒙古等地,過年時習慣吃黃米粉油炸年糕,有的還包上豆沙、棗泥等餡,山東人則用黃米、紅棗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幹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則甜鹹兼具,例如蘇州及寧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還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湯。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豬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細,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過年的前壹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遊子都要不遠千裏萬裏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壹起包餃子過年,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餃子皮,再用皮包上餡,餡的內容是五花八門,各種肉、蛋、海鮮、時令蔬菜等都可入餡,正統的餃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撈起後以調有醋、蒜末、香油的醬油為佐料沾著吃。也有炸餃子、烙餃子(鍋貼)等吃法。因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征團聚合歡;又取更歲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壹家大小聚在壹起包餃子,話新春,其樂融融。
4《談談美食》
剛上學時,幾乎每天早晨,媽媽都會問我,午餐想吃什麽,我大多數時會說吃炸醬面,後來,媽媽就很少問了,也就約定俗成地吃炸醬面,它還真是百吃不厭。為什麽炸醬面久吃不膩?原因就是“講究”,非但是面條講究,炸醬也很講究,就是隨著壹年四季的變化,炸醬可以不重樣。做炸醬面可是媽媽的拿手飯啊!
炸醬面是家常便飯,聽媽媽說自己做起來也比較方便。上周日,我忽然心血來潮,吵醒還沒從睡夢中完全清醒過來的媽媽,決定讓媽媽來教我做炸醬面。於是,我們去菜市場上買做炸醬面的佐料:瘦肉、蘿蔔、黃瓜、豆腐幹、豆芽,以及蔥伴侶的豆瓣醬。當然生大蒜也是必不可少的,吃著殺菌,還有大蔥、姜末。回到家我就壹陣風地鼓搗開了。我負責洗菜,我謹慎地切菜,雖然切不成黃瓜絲和蘿蔔絲,切得只比我的指頭細壹點,但是媽媽還是不停地鼓勵我。媽媽在鍋裏倒上油,便開始炒肉。滾燙的油在鐵鍋裏吱吱地唱著歌,比鍋臺高不了多少的我壹個勁兒地躲閃著迸濺的油星。我翻動著肉丁和黃瓜,再把豆瓣醬倒進鍋,壹陣劈裏啪啦的聲音響過後,不壹會兒就把炸醬做好了。我愛吃媽媽做的手搟面,面條切得粗細均勻。但我不喜歡吃過水的面,我又覺得掛面太沒滋味兒了。那熱氣騰騰得面條拌上炸醬,味道真是好極了!我模仿著媽媽的樣子把面條下到鍋裏,媽媽說手搟面不能煮得太軟,否則就不筋道了。面條像翻滾的波浪壹樣,潮起潮落,幾個來回,面條就煮好了。爸爸也下班了。全家人圍著桌子吃著炸醬面時,桌上紅黃綠白色香味俱全,我心裏甭提有多高興了。壹家人喜滋滋地圍著桌子吃著炸醬面,家庭的溫馨在飯桌前流淌。
我心想,到了暑假,媽媽爸爸都忙著上班,我要經常為他們做既好吃又方便的炸醬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