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峽兩岸,余光中壹直以“鄉愁詩人”著稱。很多中國人都會背誦他那首《鄉愁》:小時候/鄉愁是壹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在大陸和臺灣分割的歷史背景下,不少飽受離別之苦的中國人以鄉愁文學為心靈寄托,維系著跨越大江大海的精神世界。
余光中的人生
余光中生於南京,9歲因戰亂而逃離故鄉,母親把幼小的余光中用扁擔挑在肩上壹路逃到常州,後來又輾轉避難於重慶。在巴山蜀水深處,余光中度過了中學時代。當時的四川戰火籠罩,交通封鎖,反倒是海的那邊,遙不可及,自由遼闊,充滿魅力。十幾歲的余光中壹心向往的是逃離這個閉塞落後之地,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正是為了這個夙願,余光中在考大學時,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外文系,他覺得這是自己走出去看世界的唯壹路徑。同時考取金陵大學與北京大學外文系的余光中,因為母親的挽留,選擇留在南京。1947年,余光中就讀金陵大學外文系。原以為可以就此駐足故鄉,卻沒料到迎來的是人生第二次逃亡。又是因為戰爭,余光中輾轉南下,直至定居臺灣。
余先生曾把自己的生命劃分為三個時期:舊大陸、新大陸和壹個島嶼。他21歲第壹次離開舊大陸去島嶼,30歲第壹次離開島嶼去美國求學。第壹次離開,思念的是臺灣,後來,思念的是祖國,再往後,變成對中國文化——漢魂唐魄的無限眷戀。年輕時,余先生因為對外國文化的向往而選擇主修外文,又屢次去往美國留學和講學。美國文學與文化對他影響愈深,鄉愁也像魔豆般在心底滋長。他日思夜念的故鄉,是再回不去的故土,深邃的中國文化,已逝的美好,精神的棲所。
今年10月,人們為余光中慶祝90大壽,當日他以歐陽修的絕句“再至汝陰”抒發心情,“黃栗留鳴桑椹美,紫櫻桃熟麥風涼。朱輪昔愧無遺愛,白首重來似故鄉”。
然而就在不久前,因為天氣多變、氣溫偏低的緣故,余光中到醫院檢查後決定住院靜養,沒想到疑似中風,肺部感染,故而轉進加護病房。旅居在外的女兒們也從國外趕回,謝絕采訪。12月14日,這位文壇的“璀璨五彩筆”過世,享年90歲,親人與文壇好友十分傷痛。
《鄉愁》是余光中的代表作,讓他廣為人知。“鄉愁詩人”成了他的獨特的標簽,但除此之外,余光中是立體的、豐富多彩的。下面,播報君和您壹起走進不壹樣的余光中。
《鄉愁》是聽了搖滾樂後的興起之作
如果不是那頂帽子,余光中跟傳統意義上的文人幾乎無異。帽子是時髦的鴨舌,英倫範兒的經典格子,單這壹點,足以看出,余老是個很潮的人。
除了潮牌,余老更愛流行音樂。“我在40歲的時候開始喜歡流行音樂,美國鄉村、藍調、搖滾,滾石、貓王、披頭士,尤其是披頭士,他們很了不起!”而說起披頭士的成員約翰·列儂,余老的評價非常高:“他的歌詞,那都是壹些很好的詩,在我看來,他是英國最偉大的詩人!”據在臺灣擔任語文推動總顧問的余老曾將周傑倫演唱的《上海壹九四三》歌詞收入語文教材,引起壹時轟動,那麽周傑倫能否稱得上是中國的音樂詩人呢?“他的,還需要磨練。能稱得上中國偉大的音樂詩人,壹定是羅大佑,還有就是崔健!”
此外,令人驚訝的是,那首被海外遊子不斷傳誦的《鄉愁》居然是余老受披頭士搖滾樂啟發後的興起之作,“小時候/鄉愁是壹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如此細膩溫婉的詞句居然是搖滾樂的衍生品!“我壹般都是聽完了(搖滾樂),在心裏慢慢回味,壹首詩也就成了!”
與夫人結婚61年沒吵過架
詩人余光中與妻子範我存結婚61年,去年慶祝鉆石婚,兩人相知相惜,互信互補。詩人對美滿婚姻的心得為:家是講情的地方,不是講理的地方,夫妻相處是靠妥協。
範我存小名“咪咪”,是余光中的遠房表妹,兩人相識超過七十年。余光中曾說,鉆石婚必須兩個人合作,如果其中有人先走,無論是離婚或早夭都不能成,得兩個人都長壽,且不分離。
結婚61年,夫妻幾乎沒吵過什麽架。範我存說,因為彼此的興趣、價值觀差不多,這可能與成長經驗有關,兩人都是童年逃難,歷經抗戰、內戰。“我們是抗戰兒女。”也許是經歷過那壹代日子,對很多東西都比較珍惜。壹直到現在,兩個江南人私下說著話,用的還是四川音。
余光中伉儷攜手走完洛陽古橋,回頭遙望,感嘆祖國文化底蘊深厚。
余光中表示,結婚的理想是追求幸福,是妥協的藝術,各讓壹步。夫妻曾為十幾對新人福證,他總會準備壹本英國劇作家王爾德的喜劇中譯本“理想丈夫”,勉新人相互體諒,白頭偕老。
作家張曉風曾形容,余光中是眾人汲飲的井,而範我存,就是那位護井的人。
喜歡看武俠片,是《瑯琊榜》的粉絲
余光中和妻子範我存年輕時喜歡看電影,特別是武俠片,沈浸在武俠世界裏的忠義、俠客與忠良裏。倆人最喜歡的武俠片導演是胡金銓。現在年紀大了,懶得出門,轉而看電視的電影臺。
“常沒有壹部片子是看完整的。”範我存說,不是錯過上半段,就是看不到結局;運氣好碰上回放,才終於從頭到尾拼湊全。從吉光片羽中累積全貌,也是壹種樂趣。
余光中出生於南京,對於以故鄉南朝金陵為故事背景地的“爆款”電視劇《瑯琊榜》,余光中跟妻子認為這是大陸拍得最好的電視劇,買了整套光碟。“現在我們朋友分成兩類,壹類是看過《瑯琊榜》的,最多的看過7遍,另壹種當然是沒看過的。這部戲,壹般是歷史壹般是傳說,裏面的人物,小俠飛流,梅宗主都很好。”
鄉愁過分也不行
在余光中看來,鄉愁不僅僅是地理意義上的,鄉愁應該是立體的,不僅僅是家鄉美食的滿足、方言的親切,還有歷史文化的意義在裏面。“作為壹個南方人,會有北方的鄉愁,北方人也會有南方的鄉愁。”
余光中對鄉愁有過自己的思考。“我寫了很多鄉愁的詩,也引起大家的***鳴。不過我也曾經理智地想過鄉愁這件事情。如果中華民族每個人都在鄉愁,鄉愁過分也不行,因為大家戀自己的本鄉本土,就不會出去看世界,就不會出現班超、張騫、玄奘這樣的人,所以,我們還要有冒險犯難的精神。”
我是個環保主義者
從1992年起,余光中回大陸有五六十次了,長江、黃河、洞庭湖、太湖,也都有變化,這些名川大湖的清流,“恐怕要到唐詩宋詞裏去找了”。
余光中寫過壹首《控訴壹支煙囪》的環保詩。“用那樣蠻不講理的姿態/翹向南部明媚的青空/壹口又壹口,肆無忌憚/對著原是純潔的風景/像壹個流氓對著女童/噴吐妳滿肚子不堪的臟話。”這首詩作於80年代的高雄,發表後引起當地很大的反響,更推動了高雄市改善空氣質量。
教科書裏不能沒有文言文
我們讀吳承恩的《西遊記》,不用查字典,大部分人都可以讀懂。大約600年前的《三國演義》和《水滸傳》也是很簡單,盡管《三國演義》是文言文,不過高中生閱讀大概都沒有問題。再說更古壹點的《孟子》,孟子都是2400多年前的人了,我們讀《孟子》也沒什麽問題,《孟子》在諸子文章裏面應該是語言最流暢、最能夠打動人心的。《史記》比較難讀壹點,離現在約2100年了。可是到了離現在大約1600年的時候,陶淵明的詩,他的《桃花源記》也是非常好懂。更晚壹點的李白,他的詩除了壹些古風之外,五言尤其是七言絕句都是非常簡單的,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所以我覺得我們的古典傳統悠久而豐富,我們的教育壹定要教這些東西,不能讓它缺席,我甚至認為如果教科書裏面把文言文拿掉了,那無異於剝奪了我們下壹代的文化繼承權。對中華民族的學生而言,他們應該有權利繼承那麽悠久豐富的中華文學、中華文化。
余光中的幽默
壹次,余光中和散文家思果談及壹次臨上機前,他們的另壹個朋友高克毅行西禮向兩女士虛擁親頰。思想較守舊的思果再三嘆道:“怎麽可以這樣?當眾擁吻人家的太太?”余光中立即回答說:“怎麽樣,當眾不得,難道要私下做嗎?”
余光中剛到中山大學執教,他稱女研究生們為“村姑”。畢業後這些女弟子們相約來為他祝壽,他對“村姑們”說:“不要以為畢業離校,老師就沒用了。寫介紹信啦,做證婚人啦,為寶寶取名字啦,‘售後服務’還多著呢!”說得大家笑得前仰後合。
余光中和幾位文人聊到演講費,有壹位文人說他拿過壹個小時壹萬元,有壹位說他拿過兩萬元,有壹位說他拿過三萬元,接下來,輪到余光中出聲了,大夥兒以為他會繼續加碼,余光中卻說:“我拿過壹個小時五百元的……”
余光中是詩人,但卻沒時間讀詩,緣何如此?且聽老先生細細道來:“目前忙著寫詩、譯詩、編詩、教詩、論詩,五馬分屍之余,幾乎毫無時間讀詩,甚至無時間讀書了。”
當我死時
余光中
當我死時,葬我,在長江與黃河
之間,枕我的頭顱,白發蓋著黑土
在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張大陸
聽兩側,安魂曲起自長江,黃河
兩管永生的音樂,滔滔,朝東
這是最縱容最寬闊的床
讓壹顆心滿足地睡去,滿足地想
從前,壹個中國的青年曾經
在冰凍的密西根向西瞭望
想望透黑夜看中國的黎明
用十七年未饜中國的眼睛
饕餮地圖,從西湖到太湖
到多鷓鴣的重慶,代替回鄉
——1966年2月24日卡拉馬如
作為詩人,余光中的壹首《鄉愁》成為中國人記憶深處最深沈、最溫暖也是最牽掛的所在。
余光中曾經說他是個遊子。今日,遊子駕鶴,願余老魂歸故土,願天堂裏不再有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