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曾經吃到嘔吐的美食——回族粉湯

曾經吃到嘔吐的美食——回族粉湯

粉湯,這個名字在西北各省都有,但是我走過的其他省份大多數應該叫粉條湯,類似於我家鄉的熬菜吧。而在新疆則有壹種回族特色小吃——粉湯。

爾迪,是回族人對節日的稱呼,其實就是肉孜節和古爾邦節,被稱為大、小爾迪。在這壹天通常都是要去做禮拜上墳見面互道“塞拉木”的。去每家拜節的時候,主婦都會端上壹碗熱騰騰的粉湯和壹盤香噴噴的油香(其實就是發面團加香豆粉制成的油餅子)。喝上壹口酸辣開胃的粉湯,來壹塊煮的軟糯得羊肉,再咬上壹口油香,那就是壹個字——美。!但這篇簡文題目卻是為什麽這麽重口味呢?

我曾經在壹個以回民為主的鄉鎮工作過幾年。到現在我還記得第壹次去回族人家拜節的情景。可能是單身漢的日子過得太久了,我養成了吃飯速度超級快的習慣,每每外人看到我的吃相,都會自然而然的問壹句是不是軍人出身。也就是這個習慣害了我,當第壹碗紅綠相間、冒著酸辣氣息的粉湯端上來時,已經饑腸轆轆的我迅速的開動起來。可能是我的吃相變相的誇贊了粉湯的味道吧,殷勤的主婦又盛了壹整碗,我又習慣性的狼吐虎咽般搞定了第二碗。在我多次辭讓無果的情況下,好客的主人堅持的又給我盛了第三碗粉湯。要知道,那可不是上海人吃米飯的小碗,而真的是上下幾乎壹般粗,類似白鹿原中盛著油潑面的大碗呀。這時候,在壹旁幸災樂禍的胖子笑瞇瞇得對我說:“必須吃完,這是回族人的規矩,否則……”結果大家都已經想到了吧,真的是吃到了嘔吐的感覺,直到第二天才有了饑餓的感覺。

後來才知道胖子這家夥天生就是個壞慫,不過大家關系處的也不錯。在肉孜節過後不久的古爾邦節,雖說對於回族來說是個小節,但是由於新疆的特色,這個節日是要放假三天的。在這三天了,鄉鎮集市上的所有餐館都關門歇業,就連單位食堂的大師傅也回家過節去了。逼不得已的我只能壹日三餐去拜節喝粉湯了。對了,還忘了說了,這裏的回族統壹都是這個叫法,而不是誰吃粉湯,也不知道為啥。在連續喝了兩天的粉湯後,聽見粉湯兩個字就想。。。第三天胖子這家夥邀請我去他家裏喝粉湯時,我十分堅決的要求必須做拌面或者米飯,否則絕對不去給他拜節。最為可笑的是,胖子那好客的媳婦居然在炒菜、米飯上桌的同時依然給我端上來壹碗粉湯。那無良的胖子還企圖用“回族人得規矩”來忽悠,被已經連續吃了兩天粉湯的我徹底堅決的拒絕了。

粉湯,據我觀察其實和我們家鄉的熬菜壹樣,屬於上不了宴席,但是待客非常方便又豐儉由人的餐食。應該說粉湯是每壹名回族婦女的家傳手藝,但是各有各的特點。說起粉湯的做法其實很簡單,除了攪粉需要壹定的功夫以外,剩下的基本上是小兒科了。由於攪粉的功夫壹直沒有練到家,至今我也是采取“拿來主義”的方式自己燴粉湯了。

看到這個“燴”字,大家就應該知道,網上所有熗鍋做粉湯的方法都是在“耍流氓”了。首先將連骨羊頭剁塊燉湯,原湯倒入鍋中視個人喜好加入適量的開水,投入西紅柿煮爛後加醋、胡椒粉、鹽調味,粉塊和蓮花白等蔬菜煮壹會兒,最後加上些綠葉菜和香菜後就大功告成了,有沒有壹種壹鍋容天下的亂燉的味道。

看到做法其實大家就非常明了了,粉湯的味道來自肉湯、醋和胡椒粉,加香油是漢族人的習慣,醬油是回族人忌諱的這裏妳就隨意吧。至於粉湯的其他變種也是基於上面的做法,所以我經常說美食是相通的。有壹種將餃子放在粉湯裏的做法估計很多河北人都知道那不就是餃子菜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