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聖彼得堡怎麽樣?

聖彼得堡怎麽樣?

城市名稱的演變

施工期

該城建於1703年5月27日,由俄羅斯沙皇彼得壹世下令建造,並以該城的第壹座建築聖彼得·保羅要塞命名,該要塞守衛涅瓦河河口。這座城市的名字直接從德語“聖彼得堡”翻譯過來。1914、第壹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俄羅斯國內出現了反日耳曼情緒,沙皇政府將聖彼得堡改名為彼得格勒。後來,蘇聯成立。為了紀念領袖列寧在十月革命期間在這個城市的革命,在列寧於1924年去世後,這個城市的名字被改為列寧格勒。1991蘇聯解體後,通過公民投票恢復了聖彼得堡的舊名。

(註:“grad”在俄語中是“城市”的意思,但在其他斯拉夫語中也被翻譯為“Grad”。)

與其他城市不同

聖彼得堡與其他歐洲城市最大的不同是,所有歐洲首都的名字都是壹個詞,只有壹種含義;然而,聖彼得堡的名字有三個不同的來源:“聖徒”——來自拉丁語,意思是“神聖的”,“彼得”——耶穌的壹個門徒的名字,在希臘語中被解釋為“石頭”和“城堡”——在德語或荷蘭語中被稱為“城市”;這樣,聖彼得堡的名字不僅與彼得大帝的名字不謀而合,而且表明這座年輕的城市包含著非凡的文化背景來源。它不僅沿襲了德國和荷蘭的文化傳統(荷蘭語和德語屬於日耳曼語系),而且城市的象征意義也與以聖彼得為守護神的古羅馬密切相關。有趣的是,即使是聖彼得堡的徽章,壹個左右交叉的海錨,也與羅馬梵蒂岡的徽章相似。聖彼得堡的市花是郁金香,春天和夏天的郁金香最美。

地理

聖彼得堡位於芬蘭灣的入口處。它是涅瓦河和涅瓦河交匯的三角洲。18世紀初,這裏還是壹片沼澤。隨著聖彼得堡的建設,人工運河在城市中縱橫交錯。這些運河是葉卡捷琳娜二世時期開鑿的,目的是緩解因芬蘭灣海水較淺而倒灌到聖彼得堡的海水。聖彼得堡有42個小島,由423座橋梁相連。區號:LED

時區:標準時區:+4時區UTC/GMT+4小時。

經緯度:北緯59° 55′,東經30° 25′。

電話區號:國家區號:+7(俄羅斯)區號:812

歷史創造歷史。

聖彼得堡建於1703年,有300多年的歷史。它的名字來自耶穌的門徒聖彼得。聖彼得堡變成了

俄羅斯首都。200多年來,它壹直是俄羅斯帝國的心臟。聖彼得堡位於波羅的海芬蘭灣東岸,涅瓦河入海口,是俄羅斯第二大城市,重要的工業中心和交通樞紐。城市起源於1703。彼得大帝在涅瓦河口的兔子島上建立了彼得·保羅要塞,後來將其擴建為壹座城市,稱為聖彼得堡。1712俄羅斯首都從莫斯科搬到這裏已經有200多年了。1914年更名為彼得格勒,1924年列寧逝世後更名為列寧格勒,191年蘇聯解體後恢復聖彼得堡舊名。涅瓦河三角洲幾十條縱橫交錯的水道和運河將這片土地分割成近100個小島,這些小島由400多座橋梁連接起來,使聖彼得堡成為獨特的“水城”和“橋城”景觀。中心城市位於大涅瓦河南岸。市內最繁華的涅瓦街貫穿全城。海港、河港和各種工廠分布在外圍的瓦西裏耶夫島、彼得格勒區和韋寶區。昔日帝國首都留下的俄羅斯古典建築和名勝古跡比比皆是。如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要塞、冬宮和宮殿廣場、頤和園和夏宮、海軍本部大廈、聖艾薩克大教堂、十二月派對廣場、斯莫爾尼學院、俄羅斯博物館、溫德爾·迪金森教堂、西瑪橋、...涅瓦河孕育了燦爛的俄羅斯文化,使聖彼得堡成為著名的科學文化城市,湧現出許多傑出的科學家,如羅蒙諾索夫、門捷列夫、普希金和果戈裏。

成名

5月27日,1703,以聖三壹的名義,壹場盛大的聖彼得堡奠基儀式在兔子島舉行。彼得大帝首先在涅瓦河三角洲的兔子島上建造了彼得和保羅要塞,該要塞戒備森嚴,以抵禦瑞典軍隊的進攻。至此,波羅的海出海口被納入俄羅斯版圖,彼得大帝創建了波羅的海艦隊,使俄羅斯在歷史上第壹次擁有了自己的海軍,他也是當之無愧的俄羅斯海軍之父。

基礎年

1703是聖彼得堡的奠基年。此後,這座城市逐漸從要塞發展起來。這座城市的建設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大約有10萬名工匠被派往建築工地工作。由於彼得堡是壹片沼澤,彼得大帝還下令將全國所有的石頭都運到這裏作為地基,禁止在其他地方用石頭建造房屋。此外,從其他地方來這裏的船只必須納稅。所謂的稅不是硬幣,而是隨船而來的石頭。按照當時的規定,大船要載30件,小船要載10件,每件不少於10磅。

1914年前它被稱為聖彼得堡,1914-1924它被稱為列寧格勒,1924-1965438。俄羅斯第二大城市和重要港口。在聖彼得堡,有世界上第三座大教堂——聖伊薩大教堂,又稱伊薩基輔大教堂。它建於1858年,歷時40年建成。室內用深綠色大理石裝飾,天花板壁畫上鑲嵌著14種不同的寶石,祭壇前的聖像全部鑲嵌著黃金。這是壹個不可多得的旅遊勝地。

富麗豪華的花園

彼得宮位於郊區西部的芬蘭灣南岸,占地800公頃,是沙皇的夏宮。在富麗豪華的花園裏,有各種各樣的噴泉和布局巧妙的金色雕像,有些噴泉還會挑逗人。如果不小心踩到機關,水柱就會從四面八方噴射出來,樂趣無窮。彼得宮也被稱為“俄羅斯的凡爾賽宮”。

世界三大博物館之壹的艾爾米紮西博物館也位於聖彼得堡。它也是前沙皇的冬宮,現在它是俄羅斯國家博物館的壹部分,其中收藏了世界上珍貴的繪畫和雕塑,如達芬奇、畢加索和梵高的名畫。有270萬件貴重的鐘表,它們是世界上最好的。此外,花妮河、大皇宮廣場和列寧紀念館等城市名勝也值得壹遊。

百業城

聖彼得堡是世界上少數幾個有白夜的城市之壹。每年5月至8月,這座城市幾乎沒有黑暗的天空。晚上走在安靜的涅瓦河上,看著藍天下的北極光,感覺就像在夢裏壹樣。除了觀光,遊客還可以參觀納夫斯基街,那裏有許多商店出售充滿民族特色的商品。遊客絕對可以在這裏買到自己喜歡的紀念品,滿載而歸。

聖彼得堡是俄羅斯第二大城市,位於波羅的海芬蘭灣東端的涅瓦河三角洲,人口約500萬(2006年7月)。聖彼得堡是壹座和威尼斯壹樣著名的水城。整個城市由40多個島嶼組成,有70多條天然河流和運河迂回。波光粼粼的碧水與典雅的建築相映成趣,古橋如長虹臥波。聖彼得堡是名副其實的橋梁博物館。除了鐵路和公路橋梁外,還有300多座橋梁連接著這座水城。

建築群

聖彼得堡涅瓦河畔的著名古建築彼得·保羅要塞。

1712年,俄羅斯從莫斯科遷都到這裏,遷都200多年,直到1914年,這裏壹直被稱為聖彼得堡。1914壹戰爆發。當時,俄羅斯和德國是敵對國家。由於聖彼得堡的“堡壘”壹詞源於德語發音,當局決定將該市更名為彼得格勒。1917年,隨著“阿芙羅狄蒂”號巡洋艦的壹聲炮響,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在這裏取得了成功,從而開創了壹個嶄新的蘇維埃時代。公元65438年3月,首都從這裏遷回莫斯科。1924列寧逝世後,人們深切懷念這位革命領袖,正如詩人馬雅科夫斯基所說:這裏的每壹塊石頭都紀念著列寧。為了紀念他,這座城市於1924更名為列寧格勒,“格勒”在俄語中是城市的意思。直到6月1992,為了重新命名城市,聖彼得堡再次舉行全民公投。因此,大多數人同意更改聖彼得堡的舊名。這是為了紀念彼得大帝,同時,這也標誌著蘇聯時代的結束!

二戰期間的列寧格勒

二戰期間,聖彼得堡當時被稱為列寧格勒。這裏有壹段悲慘的歷史。德國法西斯軍隊圍困這座城市長達872天(從9月8日1941到6月27日1944),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長的圍困。希特勒威脅說:“讓彼得堡這座城市從地球上消失。”俄國人開始了艱難的列寧格勒保衛戰。城市裏的人們每天只能得到25克面包,許多人餓死和凍死。但是蘇聯紅軍不屈不撓,誓死抵抗,沒有讓敵人前進壹步。列寧格勒保衛戰最終取得了最後的勝利,但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據統計,列寧格勒有64.2萬人死於饑寒交迫,2萬多人死於德軍的空襲和炮擊,3200座建築被毀,城市面目全非,街道變成了壹片廢墟。戰後,人們重建家園,修復被法西斯炮火摧毀的古跡。經過藝術家和工匠的辛勤工作,這座城市重現了昔日的風采。

俄羅斯歷史名城

聖彼得堡是俄羅斯著名的文化歷史名城,以精美的建築聞名於世,被譽為“地上的博物館”。彼得·保羅、彼得大帝夏宮、斯莫爾尼學院、冬宮、喀山大教堂和聖伊薩克大教堂等建築典雅、豪華、色彩斑斕。著名的冬宮位於聖彼得堡皇宮廣場。在1917年沙皇被推翻後,這座前沙皇的宮殿成為十月革命的象征。1922年,它成為艾爾米紮西博物館的壹部分。此外,普希金、萊蒙托夫、高爾基等許多俄羅斯著名詩人和作家都曾在這裏生活和創作。

在俄羅斯歷史上,聖彼得堡也是壹座英雄城市。1917年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都在這裏爆發。炮擊冬宮的“阿芙羅狄蒂”號巡洋艦仍斜靠在涅瓦河畔,打響十月革命第壹槍的大炮仍將槍口對準冬宮。二戰期間,這座城市被德國法西斯軍隊圍困了900天,數十萬人因饑寒交迫而喪生。然而,英雄的聖彼得堡人民依靠他們的勇氣、意誌和信心保護了他們的城市,直到他們贏得了反圍攻的勝利。衛國戰爭結束後,蘇聯政府授予聖彼得堡“英雄城市”榮譽稱號,聖彼得堡人民的精神成為俄羅斯民族精神的象征。

如今,聖彼得堡是俄羅斯重要的教學和科研中心之壹。有40多所高等院校和400多個科研機構,其中包括彼得大帝時代建立的科學院。聖彼得堡也是俄羅斯第二大工業中心,是僅次於莫斯科的重要海港和造船基地。

聖彼得堡位於北緯60度。盛夏時節,陽光持續近20個小時,“白夜”是聖彼得堡的奇觀。它通常發生在六月和七月,落日和旭日之間只有短暫的間隙,所以人們可以在街上看書看報而不用點燈。

馬蹄城

大聖彼得堡在芬蘭灣東端(包括科特林島)形成壹個巨大的馬蹄形城鎮群:北岸是住宅區、療養區和旅遊區;南岸是文化和商業中心;向東延伸回涅瓦河到伊萬諾夫斯科耶。市區被涅瓦河支流分成四部分,涅瓦河左岸(南岸)為海軍區,瓦西裏區在大涅瓦河和小涅瓦河之間,彼得格勒區在小涅瓦河和大涅瓦河之間,韋寶區在大涅瓦河以東。

聖彼得堡也是俄羅斯重要的海港。主要港口位於城市的西南部。河兩岸建有花崗巖堤防,港區建有防護堤。人工水道與科特林島的克蘭施塔特軍港相連。港區主要進口金屬管道、工業設備、化工品、食糖、棉花和水果;出口機械、木材、煤、鉀鹽和硫鐵礦。客運主要集中在夏季(經波羅的海至英國)。小型海輪可以沿著涅瓦河到達拉多加湖,在那裏它們與俄羅斯歐洲的內部排水系統相連,穿過拉多加湖、太古河、奧涅加湖和白海運河。船只可以進入白海,並沿著俄羅斯北冰洋與北海航線連接。他們可以通過奧涅加湖和伏爾加-波羅的海航道到達伏爾加河流域、裏海、黑海和亞速海。

城市交通發達,有10條鐵路幹線放射狀通往赫爾辛基、華沙、莫斯科等俄羅斯大城市。

文化城市

聖彼得堡是壹座著名的文化城市。有40多所高等院校和400多個科研機構。其中比較著名的有國立聖彼得堡大學、聖彼得堡國立工業大學、聖彼得堡國立建築設計大學、俄羅斯國立師範大學、北極和南極研究所以及成立於1819的凍土研究所。這座城市有50多家博物館,被稱為博物館之城。著名的俄羅斯博物館始建於1895年。市內的俄羅斯古建築聞名遐邇,屬於18世紀早期。主要建築有:彼得·保羅要塞和彼得·保羅大教堂(彼得大帝的埋葬地)、金鐘島上的彼得大帝夏季花園和花園中的頤和園。這些建築具有早期俄羅斯巴洛克建築的特點:簡單、雄偉和穩定。公元18世紀晚期的建築包括斯莫爾尼學院、冬宮、塔夫利希宮和阿尼奇科夫宮(十月革命後更名為少年宮)。19世紀初的主要建築有:宏偉的喀山大教堂、高度為101米的伊薩克基輔大教堂等。許多著名的俄羅斯詩人和作家,如普希金、萊蒙托夫和高爾基,都曾在這裏生活和創作。

北方首都

聖彼得堡是僅次於莫斯科的俄羅斯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是俄羅斯西北部的中心城市,也被稱為“北方首都”。擁有4000多家工業企業,產值占俄羅斯工業總產值的6%,工業產品暢銷全國。行業以船舶、動力機械等制造業為主。造船業在獨聯體中排名第壹,它可以生產大型原子破冰船以及各種車輛、發動機和武器。其次是化學工業,生產過磷酸鈣(以科拉半島的磷灰石為原料)、船舶和其他合成橡膠制品、塑料及其制品和合成纖維。紡織、食品和消費品工業也非常發達,包括棉麻紡織品、服裝和鞋類。工業用電來自沃爾霍夫河、太古河和沃克薩河附近的泥炭發電站和水電站。

俄羅斯第二大城市聖彼得堡位於波羅的海芬蘭灣東端的涅瓦河三角洲,是俄羅斯通往歐洲的“窗口”。目前人口約為500萬(2006年7月)。整個城市由40多個島嶼組成,城市中有許多水道,700多座橋梁連接著島嶼。聖彼得堡風景優美,有“北方威尼斯”的美譽。由於地處北緯60度,每年初夏都有“白夜”現象。

這座歷史悠久的城市由彼得大帝於1703年建造,並以東正教聖彼得的名字命名,因此被稱為聖彼得堡。從1712到1918,它壹直是俄羅斯的首都,因此得名“北方之都”。

1914第壹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俄羅斯和德國互為敵人,因此俄羅斯使用斯拉夫語中的“格裏爾”代表城市,而不是德語中的“堡壘”,聖彼得堡更名為彼得格拉德。列寧於6月1924去世後,該市更名為列寧格勒。1991 2月蘇聯解體後,該市恢復了其原名聖彼得堡。

在俄羅斯歷史上,聖彼得堡也是壹座英雄城市。1917年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都在這裏爆發。炮擊冬宮的“阿芙羅狄蒂”號巡洋艦仍斜靠在涅瓦河畔,打響十月革命第壹槍的大炮仍將槍口對準冬宮。蘇聯衛國戰爭期間,這座城市被德國法西斯軍隊圍困了900天,數十萬人因饑寒交迫而喪生。然而,英雄的聖彼得堡人民依靠他們的勇氣、意誌和信心保護了他們的城市,直到他們贏得了反圍攻的勝利。衛國戰爭結束後,蘇聯政府授予聖彼得堡“英雄城市”榮譽稱號,聖彼得堡人民的精神成為俄羅斯民族精神的象征。

聖彼得堡以其風景名勝和歷史古跡而聞名。18-19世紀有大量著名建築:彼得和保羅要塞、彼得大帝的夏宮、斯莫爾尼學院、冬宮、喀山大教堂、伊薩基輔大教堂等建築典雅、豪華、色彩斑斕。著名的冬宮位於聖彼得堡皇宮廣場。在1917年沙皇被推翻後,這座前沙皇的宮殿成為十月革命的象征。1922年,它成為艾爾米紮西博物館的壹部分。

許多著名的俄羅斯詩人和作家,如普希金、萊蒙托夫和高爾基,都曾在這裏生活和寫作。這座城市還培育和培養了格林卡、柴可夫斯基、肖斯塔科維奇等藝術名人。聖彼得堡是俄羅斯重要的教學和科研中心之壹,擁有彼得大帝時代建立的科學院。市內有40多所高等院校和400多個科研機構,包括著名的國立聖彼得堡大學、國立聖彼得堡工業大學、南北極研究所和永久凍土研究所等。這座城市有50多家博物館,被稱為“博物館之城”。

聖彼得堡是俄羅斯僅次於莫斯科的第二大工業中心,也是重要的海港和造船基地。工業以造船、動力機械等制造業為主,可以生產大型原子破冰船,化工、紡織和食品工業也非常發達。

此外,這座城市還以濃厚的運動氛圍而聞名。聖彼得堡每年舉辦超過65,438+0,000場體育賽事,其中超過65,438+0,000場是國內和國際賽事。從1993到2008年,來自聖彼得堡的運動員在重大國際和歐洲體育比賽中獲得了220多枚金牌。現有高、中等體育學院4所,少年體校98所,奧林匹克後備人才培訓學校2所,高級體育人才培訓學校5所,在校生約7.3萬人。

聖彼得堡於1988年與中國結為姐妹城市。

編輯此人口

聖彼得堡的人口是4,600,276人。2003年,平均收入為6179盧布(約176歐元)。這個城市的居民主要是俄羅斯人(89.1%),其他人是烏克蘭人(3%)、猶太人(2.1%)、白俄羅斯人(1.9%)和韃靼人(0.9%)。其他居民占3%,包括芬蘭人、愛沙尼亞人、德國人、波蘭人、越南人和中國人。

旅遊代表宮

冬宮(зимнийдворец):)原為俄國皇宮,現為冬宮博物館的壹部分。宮殿前面是半圓形的總參謀部廣場和亞歷山大紀念碑。位於皇宮廣場,建於1754年至1762年之間,是歷代沙皇的宮殿。建築風格為巴洛克風格,共三層,超過1000個大廳和房間,內外裝飾極其豪華。俄國十月革命後,冬宮被改造為博物館,收藏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近300萬件古董和藝術珍品。根據史前文化、希臘羅馬文化、東方文化和俄羅斯文化等幾大主題,是目前世界上收藏量最大的博物館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