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貴嶼鎮民俗

貴嶼鎮民俗

在貴嶼,壹年中比較重要的節日有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和冬季節(即冬季至日)。民俗活動包括:賽龍舟,中秋節燒塔,在舞臺上唱歌,猜燈謎等等。每逢節假日,當地居民都會舉行各種活動祭拜神靈。每個月的第壹天、第十五天和第七天都是重要的日子,人們經常向上帝祈禱。

最值得壹提的是,每年農歷二月前後,貴嶼都會舉辦壹年壹度的“彩街藝術書畫展”,為期三天,也就是俗稱的“街棚”。貴嶼街道路棚是壹項頗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動。據說始於明嘉靖年間,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被譽為“中華壹絕”。清代《朝陽縣誌》對“街棚”有這樣壹個生動的寫照:

“藝苑迷離盲,萬方貨物縱橫列。第壹天是晴天和陰天,道路狹窄的人緊隨其後。”最高峰時,展出了數千幅書畫作品,綿延兩三英裏。它真的很耀眼,有壹種獨特的魅力。李子長的在世畫作,以及唐伯虎、文徵明、祝枝山、嚴穗良和鄭板橋的畫作,在歷代都有展出。晚清時期,各路商號甚至不惜重金購買從世界各地流失的先賢手跡,以在展覽中炫耀。

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彩街棚”的形式和內容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和完善。通常情況下,這種以“五彩街棚”為主體的鄉村文藝形式,與追悼會、遊魂、花街巡遊等壹起,每年在貴嶼的華美、南安、碑林(門)等地同步舉行,直到解放初期因各種原因停止,特別是在文革期間,當地群眾家中保存的大量書畫作品遭到破壞和丟失,僅保存了五六十幅書畫作品。

為了傳承這壹源遠流長的民俗文化,時任CPPCC省委主席的吳南生親自為“彩街”題詞“發展潮汕經濟,建設文明僑鄉”,支持彩街恢復活動。得知這壹喜訊後,當地商店自籌資金修復了彩色街景,並收集了650幅書畫作品。

1999年,針對原來布局的老街路面狹窄破舊的情況,當地政府在老街東側擴建了數百米,從而形成了1.8公裏的規模。

傳統的“街棚”最初只在貴嶼老街展出,這條街長約三英裏,橫跨三個自然村。由於街道相對狹窄,而且展覽期間商店不得不繼續營業,展覽結束後人員往來更加擁擠。盡管如此,展覽每年都在進行,從未停止。1998年7月,在原有基礎上增加了華美東區。此後,在省、市、鎮、區等有關部門的支持和幫助下,當地群眾和在國外的村民紛紛捐款捐物。當時,僅在新區展出的書畫工藝品就有640多件,每年都會增加新的展品。在眾多展品中,不僅有清代和民國的古畫,還有來自全國30個省市的名作,有中央、省市領導的題詞,還有其他黨派和名人的墨寶。美術作品作者中教授較多,其中不乏國寶級大師丹青和省市書畫協會會員;有北派、嶺南派、西派、海派的代表作品,風格技法各異。不僅有本地畫家和民間藝術家的鄉土作品,還有來自臺灣省、香港和新加坡的書畫精品。“春雪”和“下裏巴人”各具特色,各有千秋。此外,還有攝影、剪紙、雕塑、報紙頭條、郵票、購物卡、古今錢幣、世界各國錢幣、各種磁卡、紀念章、刺繡、現場場景、燈光畫等等。從這個五彩斑斕、閃閃發光的世界裏,我們可以窺見歷史留下的印記,感受時代的變遷;有時妳會忍不住笑,有時妳會沈思。

每年農歷二月,與“彩街棚”同時舉行的花街遊行為其增添了熱鬧喜慶的景象,向著花街行進,在黃昏時分觀賞“彩街棚”!

參加花街遊行的男女都必須精心化妝。準備工作完成後,我看到鑼鼓隊掃清了道路,遊行開始了。緊隨大鑼鼓之後的是壹支由36名男子組成的英文歌曲隊,他們帶著五顏六色的布巾和口罩。英文歌曲隊由壹名身著黃色八卦服、手持裝飾有“施公”字樣的黃色八卦旗的年輕人帶領。他的身後是壹個年輕人,他與壹條裝飾著“移動的時間”的金色蛇共舞。別人的衣服顏色和圖案都不壹樣。這個年輕人舞動著手中的金蛇,走在他的同伴中間。他手中的金蛇忽高忽低,或左或右。根據金蛇的標誌,隊伍不時發出整齊而粗暴的叫聲。年輕人把手中的木棍或上或下、或前或後地敲打著,隊伍或聚或散。突然,蛇前進了,龍出海了。用強壯、奔放、蓬勃來形容並不誇張。更有甚者,打扮成“叔叔”和“奶奶”的兩個小矮人揮舞著他們的灰塵刷子和向日葵風扇,讓圍觀者笑了起來。

如果說唱跳,壹位男性以他的英雄氣勢,用力量和美麗震撼了觀眾。那麽,女性歌舞給人們帶來了什麽?妳看,不是男子歌舞中的“時移”位置,而是壹個英俊的女孩在跳黃旗。隨著旗幟的方向,穿著華麗服裝的女孩們也整齊劃壹地擊打著手中的棍子,騰躍著,聚散著,壹會兒像蝴蝶摘花,壹會兒像孔雀開屏,看得人眼花繚亂。華麗的服裝,柔中帶剛,剛柔並濟的舞蹈給觀眾壹種美的享受!

在英文歌曲隊之後,還有男女鑼鼓隊、樂隊,以及由女孩和兒童組成的化妝隊,他們肩上扛著旗幟和籃子。雖然不同的服裝,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年齡,每個人都能在他的臉上看到相同的表情:喜悅和自信!

2009年初,經汕頭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評審專家組推薦、汕頭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聯席會議評審的貴嶼街道棚,以鰲魚舞、潮州歌書、陶瓷微書等8個項目入選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當地政府、潮人民間文化專家學者和民間藝人正在努力收集和保護“蔡傑”的相關資料和民間文化,並爭取申請列入省級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貴嶼人和潮汕大部分地區壹樣,是壹個非常重視同姓老鄉的宗法社會。如果每個家庭都有紅色(幸福)事件,他們應該向同壹宗祠的親戚(同姓祖先的後代)尋求幫助。每個鄉鎮的慈善和節日事務由村委會和鄉鎮“老板”(鄉鎮中受尊敬的男性老人)組織和安排,年輕壹代壹般會尊重他們的安排。這種親緣關系使村民非常。對家鄉的感情很深。許多老華僑在國外時仍然關心家鄉的壹切。壹些民國時期隨軍前往臺灣省的老人,在兩岸關系緩和後放棄了臺灣省戶口,搬回了貴嶼老家。

貴嶼的年輕人結婚後壹般不會和父母分開。除非有特殊情況或父母的要求,否則會受到村民的指責和拒絕,這將起到監督和教育的作用。大多數兒子會輪流照顧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