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醋最好吃?袁枚說:以板浦醋為第壹(連雲港的板鋪)
“鎮江醋顏色雖佳,味不甚酸,失醋之本旨矣。以板浦醋為第壹,浦口醋次之。”-《隨園食單》(清·袁枚著)從小生長在連雲港,對於家鄉的醋感情頗深。小時候吃餃子,泡臘八蒜,家裏都會叫我去打醋,那時候瓶裝的買的少。我們吃螃蟹,只須壹碟板鋪醋加上少許姜絲,(蘇州人覺得這樣吃螃蟹太原始,他們吃螃蟹--多是河蟹--要用許多調料做蘸料。)醋和姜的味道最適合將蟹的鮮味發揮的淋漓盡致。板浦醋是通稱,詳細了寫應該叫板浦“汪恕有”滴醋。這塊牌子現在可能已經不是那麽響了,但在當年可是很出名的。我給大家講壹下它的歷史:“汪恕有”滴醋創始人汪壹愉(約1633壹約1714年),原籍徽州(今安徽歙縣),於清康熙初年遷居板浦大寺巷;起初在家中建壹作坊,靠熬“老糖”出售維生;後改用高梁釀制食醋。他精明強幹且又心靈手巧。悉心鉆研制醋配方,不斷改進操作工藝,很快摸索出壹整套的技術與經驗,使醋質越做越好。他家做出來的醋色澤鮮明無渾濁,酸度濃醇而不厭,每次食用只需數滴則味美津香,醇厚悠長並且風味獨特,故人們稱之為“滴醋”。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汪壹愉在當時的板浦場鹽課司大使田種玉(渭南人,康熙七年任職)的支持和倡導下,在自家作坊門口掛上了“汪恕有”的金字招牌,兩旁貼有蘇東坡為汪氏族譜上題寫的“恕心能及物,有道自生財”。從此,“汪恕有”.滴醋在古海州乃至兩淮地區打響了。康熙五十三年(甲午年,公元1714年)左右,汪壹愉、病逝,享年八十壹歲,葬於板浦城西墩郎莊良山坤向(今板浦鎮尤莊村),有子燦玉、燦文二人,他們繼承父業仍以制醋為生。到汪氏第五代時,作坊又遷至靠近鎮區中心的小巷內。以後,這個巷子即被群眾稱為“汪醋巷”,此巷名壹直沿用至今.清時海州歷任知府都特好食用此醋,經常派人到板浦汪家作坊來挑運。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春,乾隆皇帝下江南船過運河,海州知州方魯安徽(天長籍)前往拜見,在所貢獻的地方名特產品中就有“汪恕有”滴醋。當時的大才子袁枚(字子才,1716-1797年),聽說此事喜出望外。原來,他不僅是壹位中國文壇上著名詩人和文學家,而且還是壹位對烹飪學有專門研究的美食家。乾隆八至九年時,袁枚曾任過沭陽縣令,對板浦汪氏滴醋早有耳聞,只是沒有仔細考較過;後來他打算寫壹部烹飪專著,但為著其中的“作料”壹節,正因品嘗許多地方的名醋都不甚滿意而犯難。不久,剛交四十歲的袁枚便辭去江寧縣令職務,親自到板浦考察,並購了壹壇汪氏滴醋,用該醋烹制了壹碟糖醋魚,嘗後認為名不虛傳。回到南京後即隱退小倉山隨園,在著作《小倉山詩文集》和《隨園詩話》的同時,又寫了《隨園食單》(群眾俗稱“吃食譜”)壹書。寫此書前,袁枚又特地用“汪恕有”滴醋和鎮江、浦口等地名醋各做了壹盤菜肴,邀請了官朋詩友壹同品嘗欣賞,結果眾人齊聲稱贊用板浦滴醋烹制的菜肴味道最佳。袁枚見眾人不謀而合,則更加胸有成竹而堅信不移了。他在《隨園食單》的“作料”壹章中特別推崇板浦的“汪恕有”滴醋。他寫道:“廚者作料,如婦人之衣服首飾也。雖有天資,雖塗抹,而敝衣藍褸,西子亦難以為容。……鎮江醋顏色雖佳,味不甚酸,失醋之本旨矣。以板浦醋為第壹,浦口醋次之。”.此段評點雖有點偏頗,但確起到了名人廣告的作用。隨園食單》自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出版後,又曾多次再版,因而使板浦這個原就很出名的文明古鎮,又有壹美醋老字號產品而聞名遜,三百多年來盛譽不衰。現在,板浦還流傳著“乾隆帝嘗滴酸袁子才寫藉…‘汪恕有’招牌豎”和“袁子才巧做糖醋魚,‘汪恕有’名傳吃食譜,”的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