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手抄報 地理手抄報內容》?
2、地球特點 赤道略略鼓,兩極稍扁平。
自西向東轉,時間始變遷。 南北為緯線,相對成等圈。
東西為經線,獨成平行圈; 赤道為最長,兩極化為點。 3、東西南北半球的劃分 西經二十度,東經壹百六, 壹刀切下去,東西兩半球。
南北半球分,赤道零緯度, 四季溫帶顯,南北相反出。 4、晝夜交替和四季變化 地球自轉,晝夜更換。
繞日公轉,四季出現。 自轉壹日,公轉壹年。
自西向東,方向不變。 5、地球五帶 地球有五帶,全靠四線分; 回歸間熱帶,極圈分寒溫; 寒溫各有二,五帶溫不均①。
①溫,指溫度。 6、地圖辨方向 地圖方向辨,擺正放眼前; 上北下為南,左西右東邊。
標圖易分辨,經緯網較難; 經線指南北,東西緯線圈。 極地投影圖,定向較特殊: 對於北半球,心北四周南; 北緯圈東西,自轉反時走。
對於南半球,心南北四周; 南緯圈東西,自轉順時走。 7、大洲和大洋 地球表面積,總***五億壹; 水陸百分比,海洋占七壹。
陸地六大塊,含島分七洲; 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水域四大洋,太平最深廣; 大西“S”樣,印度北冰洋。
板塊構造學,六塊來拼合; 塊內較穩定,交界地震多。 8、大洋和大洲的位置 洋以洲為界,洲以洋分野。
太平洋為四洋首,位於亞澳兩美間。 大西洋西南北美,東岸臨界歐與非。
印度洋臨亞非澳,南部三洋水相連。 北冰洋面為最小,亞歐北美三洲環。
9、七大洲分界和位置 地表十分陸占三,亞歐非洋兩美南①。 亞歐兩洲本壹體,烏拉高加分兩邊②; 亞非原本相結連,蘇伊運河來割斷③; 亞洲北美隔水望,白令海峽在中間; 中美南北來牽線,巴拿運河又阻攔④; 數大洋洲面積小,似斷不斷亞下邊。
亞歐非洋東半球,南北美占西半邊, 唯有南極搞獨立,冰層覆蓋稱高原。 ①洋,大洋洲。
兩美,南美洲和北美洲。南,南極洲。
②烏拉,烏拉爾山脈和烏拉爾河。高加,高加索山脈。
③蘇伊運河,蘇伊士運河。 ④巴拿運河,巴拿馬運河。
10、七大洲地形 (1)亞洲 亞洲地形雜,中高四周窪。 沖積平原廣,山地高原大。
江河放射流,水資源可誇。 (2)歐洲 半島緣海多,形體分節肢; 山地居南北,中部平原低; 地形平原主,海拔倒第壹。
(3)北美洲 東部高原聯山地,西部山地接高原。 東西相間高大陸,世稱湖海在其間。
(4)南美洲 安第斯山雄踞西,東部平原高原區。 地形多為世界最,高原平原列首位。
西部山脈為最長,亞馬遜河流域廣。 熱帶雨林居世首,草原要數潘帕斯。
(5)非洲 平均海拔六百米,號稱大陸高原洲, 東部高原連壹體,西部沙漠平原有。 (6)大洋洲 面積小,分兩區, 壹大陸,二島嶼。
大陸東西高,中部是盆地。 (7)南極洲 四周環三洋,多年冰雪積; 超過二千米,海拔數第壹。
11、海底地形 淺海大陸架,外緣大陸坡; 洋盆海溝嶺,洋底不可測。 12、地形變化 地形變化,內外力加。
滄海桑田,內部力大; 板塊運動,拉伸擠壓, 斷層褶皺,出現高窪; 火山地震,板塊緣發。 外部力量,不可輕它; 風浪水冰,侵蝕變化, 天長日久,削高填窪。
13、天氣和氣候 天氣:短時陰晴雨雪冷熱風 氣候:多年平均春夏和秋冬 14、氣溫分布規律 氣溫分布有差異,低緯高來高緯低; 陸地海洋不壹樣,夏陸溫高海溫低, 地勢高低也影響,每千米相差6℃。 15、地球變暖危害 大氣汙染,地球變暖; 冰川融化,沿海被淹。
采取措施,刻不容緩。 16、風的形成 溫高氣上升,低壓下形成; 氣自高壓來,流動形成風。
17、地球氣壓帶 高氣壓帶四,低氣壓帶三: 南北五度間,高溫氣上翻, 赤道低氣壓,降水造方便; 南北三十度,氣流下偏轉, 副熱高氣壓,少雨常幹旱; 極地氣壓低,靠近兩極點; 南北六十度,副極低壓然。 18、地球風帶 氣壓帶相隔,風帶***有六: 信風赤道摟,東風兩極出, 南北西風帶,四十、六十度。
19、降水形成條件 空汽飽,氣溫降; 凝結核,相碰撞; 體重加,雨雪降。 20、降水分布規律 赤道熱,降水多: 兩極寒,降水難。
回歸線,分西邊; 陸西岸,副高帶, 信風吹,降水虧; 陸東岸,季風故, 氣候溫,降水富。 中緯度,居內部; 距海遠,氣候幹。
21、影響氣候的因素 影響氣候因素,四個方面兼顧; 緯度位置第壹,赤道兩極懸殊; 其次要看海陸,遠海夏季幹酷; 地形也很重要,高寒背風雨勿; 洋流不可低估,暖流到來水富。 22、陸地自然帶分布與特征 地表氣候不壹般,植被動物隨著變。
九自然帶分布談,熱溫類型各有三; 亞寒苔原冰原帶,另外高山垂直變。 地球水多,海水大片; 只能利用,淡水資源。
河湖地下,分布有偏; 滿足需要,比較困難。 保護資源,節用當先; 植樹造林,防治汙染。
海水淡化,為期較遠。 (3)森林資源 森林用途:提供材木, 含蓄水源,增加濕度; 防風護田,保持水土; 調凈空氣,①“自然調度”。
保護資源,植伐同步。 ①調,調節大氣成分。
凈,凈化。 (4)礦產資源 礦種類實不少,煤鐵石油最重要。
俄巴中澳印加美①,七國鐵礦儲量高; 煤礦要數中美俄,亞歐北美煤質好; 石油分布很集中,中東俄美中墨英。 ①巴,巴西。
印,印度。 24、世界人口。
地理手抄報內容
地球是距太陽第三顆,也是第五大行星: 軌道半徑: 149,600,000 千米 (離太陽1.00 天文單位) 行星直徑: 12,756.3 千米 質量: 5.9736e24 千克 地球是唯壹壹個不是從希臘或羅馬神馬中得到的名字。
Earth壹詞來自於古英語及日耳曼語。這裏當然有許多其他語言的命名。
在羅馬神話中,地球女神叫Tellus-肥沃的土地(希臘語:Gaia, 亥亞,大地母親)直到16世紀哥白尼時代人們才明白地球只是壹顆行星。 地球,當然不需要飛行器即可被觀測,然而我們直到二十世紀才有了整個行星的地圖。
在空間拍攝的地球照片有很高價值;它們大大幫助了氣象預報及暴風雨跟蹤預報。而且這些圖片都非常漂亮! 地球由於不同的化學成分與地震性質被分為不同的巖層(深度-千米): 0- 40 地殼 2700-2890 D'' layer - D"層 40- 400 Upper mantle - 上地幔 2890-5150 Outer core - 外核 400- 650 Transition region - 過渡區域 5150-6378 Inner core - 內核 650-2700 Lower mantle - 下地幔 地殼的厚度不同,海洋處較薄,大洲下較厚。
內核與地殼為實體;外核與地幔層為流體。不同的層由不連續斷面分割開,這由地震數據得到;其中最有名的有數地殼與上地幔間的莫霍面-不連續斷面了。
地球的大部分質量集中在地幔,剩下的大部分在地核;我們所居住的只是整體的壹個小部分(下列數值*10e24千克): 大氣 = 0.0000051 海洋 = 0.0014 地殼 = 0.026 地幔 = 4.043 外地核 = 1.835 內地核 = 0.09675 地核可能大多由鐵構成(或鎳/鐵),雖然也有可能是壹些較輕的物質。地核中心的溫度可能高達7500K,比太陽表面還熱;下地幔可能由矽,鎂,氧和壹些鐵,鈣,鋁構成;上地幔大多由橄欖石,輝石(鐵/鎂矽酸鹽),鈣,鋁構成。
這些都是通過地震技術獲得的資料(所謂地震技術是指在地表人工制造壹個震源,如炸彈之類的,通過接受地下的回波來確知地下結構的方法);我們只能在巖漿中獲得上地幔的采樣,對於其它層則無能為力。地殼主要由石英(矽的氧化物)和類長石的其他矽酸鹽構成。
就整體看,地球的化學元素組成為: 34.6% 鐵 29.5% 氧 15.2% 矽 12.7% 鎂 2.4% 鎳 1.9% 硫 0.05% 鈦 地球是太陽系中密度最大的星體。 其他的類地行星可能也有相似的結構與物質組成,當然也有壹些區別:月球至少有壹個小內核;水星有壹個超大內核(相對於它的直徑);火星與月球的地幔要厚得多;月球與水星可能沒有由不同化學元素構成的地殼;地球可能是唯壹壹顆有內核與外核的類地行星。
值得註意的是,我們的有關行星內部構造的理論只是適用於地球。 不像其他類地行星,地球的地殼由幾個實體板塊構成,各自在熱地幔上漂浮。
理論上稱它為板塊說。它被描繪為具有兩個過程:擴大和縮小。
擴大發生在兩個板塊互相遠離,下面湧上來的巖漿形成新地殼時。縮小發生在兩個板塊相互碰撞,其中壹個的邊緣部份伸入了另壹個的下面,在熾熱的地幔中受熱而被破壞。
在板塊分界處有許多斷層(比如加利福尼亞的San Andreas斷層),大洲板塊間也有碰撞(如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目前有八大板塊: ¤北美洲板塊 - 北美洲,西北大西洋及格陵蘭島 ¤南美洲板塊 - 南美洲及西南大西洋 ¤南極洲板塊 - 南極洲及沿海 ¤亞歐板塊 - 東北大西洋,歐洲及除印度外的亞洲 ¤非洲板塊 - 非洲,東南大西洋及西印度洋 ¤印度與澳洲板塊 - 印度,澳大利亞及大部分印度洋 ¤納斯卡板塊 - 東太平洋及毗連南美部分地區 ¤太平洋板塊 - 大部分太平洋(及加利福尼亞南岸) 還有超過廿個小板塊,如 *** ,菲律賓板塊。
地震經常在這些板塊交界處發生。 地球的表面十分年輕。
在5億年的短周期中(天文學標準),不斷重復著侵蝕與構造的過程,地球的大部分表面被壹次又壹次地形成和破壞,這樣壹來,除去了大部分原始的地理痕跡(比如星體撞擊產生的火山口)。這樣壹來,地球上早期歷史都被清除了。
地球至今已存在了45到46億年,但已知的最古老的石頭只有40億年,連超過30億年的石頭都屈指可數。最早的生物化石則小於39億年。
沒有任何確定的記錄表明生命真正開始的時刻。 71%的地球表面為水所覆蓋。
地球是行星中唯壹壹顆能在表面存在有液態水(雖然在土衛六的表面存在有液態乙烷與甲烷,木衛二的地下有液態水)。我們知道,液態水是生命存在的重要條件。
海洋的熱容量也是保持地球氣溫相對穩定的重要條件。液態水也造成了地表侵蝕及大洲氣候的多樣化,目前這是在太陽系中獨壹無二的過程(很早以前,火星上也許也有這種情況)。
地球的大氣由77%的氮,21%氧,微量的氬、二氧化碳和水組成。地球初步形成時,大氣中可能存在大量的二氧化碳,但是幾乎都被組合成了碳酸鹽巖石,少部分溶入了海洋或給活著的植物消耗了。
現在板塊構造與生物活動維持著二氧化碳的循環。大氣中穩定存在的少量二氧化碳通過溫室效應對維持地表氣溫有極其深遠的重要性。
溫室效應使平均表面氣溫提高了35攝氏度(從凍人的-21℃升到了適人的14℃);沒有它海洋將會結冰,而生命將不可能存在。 豐富的氧氣的存在從化學觀點看是很值得註意的。
氧氣是很活潑的氣體,壹般環境下易和其他物質快速。
六年級地理手抄報(急用好的)
地理手抄報素材亞洲是“亞細亞洲”的簡稱.“亞細亞洲”該詞來源於古代西亞等地古人的閃米特語.亞細亞的意思是指東方日出的地方.亞洲是世界文明古國中國、印度、巴比倫的所在地,又是佛教、 *** 教和基督教的發詳地,對世界文化的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亞洲位於東半球的東北部,東瀕太平洋,南臨印度洋,北濱北冰洋,西達大西洋的屬海地中海和黑海.大陸東至傑日尼奧夫角(西經169度40分,北緯60度5分),南至皮艾角(東經103度30分,北緯1度17分),西至巴巴角(東經26度3分,北緯39度27分),北至切柳斯金角(東經104度18分,北緯77度43分).在各洲中所跨緯度最廣,具有從赤道帶到北極帶幾乎所有的氣候帶和自然帶.所跨經度亦最廣,東西時差達11小時.西北部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博斯普魯斯海峽、達達尼爾海峽同歐洲分界;西南隔蘇伊士運河、紅海與非洲相鄰;東南面隔海與大洋洲相望;東北隔寬僅86千米的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對.亞洲面積4400萬平方千米(包括島嶼),約占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9.4%,是世界上最大的壹洲.亞洲大陸與歐洲大陸毗連,形成全球最大的陸塊——亞歐大陸,總面積約5071萬平方千米,其中亞洲大陸約占4/5. 居民:亞洲的種族、民族構成非常復雜,尤以南亞為甚.黃種人(又稱蒙古利亞人種)為主體種族,約占全洲人口的60%.余為白種人、棕色人及人種的混合類型.全洲大小民族、種族***有約1000個,約占世界民族、種族總數的壹半.其中有十幾億人口的漢族,也有人數僅幾百的民族或部族.根據語言近似的程度,亞洲的居民分屬漢藏語系、南亞語系、阿爾泰語系、朝鮮語和日本語(有人認為這兩種語系未定.)、馬來——波利尼西亞語系、達羅毗茶語系、閃米特--含米特語系、印歐語系等.亞洲是佛教、 *** 教和基督教三大宗教的發源地. 自然環境:亞洲的大陸海岸線綿長而曲折,海岸線長69900千米.是世界上海岸線最長的壹洲.海岸類型復雜.多半島和島嶼,是半島面積最大的壹洲. *** 半島為世界上最大的半島.加裏曼丹島為世界第三大島.亞洲地形總的特點是地表起伏很大,崇山峻嶺匯集中部,山地、高原和丘陵約占全洲面積的3/4.全洲平均海拔950米,是世界上除南極洲外地勢最高的壹洲.全洲大致以帕米爾高原為中心,向四方伸出壹系列高大的山脈,最高大的是喜馬拉雅山脈.在各高大山脈之間有許多面積廣大的高原和盆地.在山地、高原的外側還分布著廣闊的平原.亞洲有許多著名的高峰,世界上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全分布在喀喇昆侖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地帶,其中有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米.亞洲有世界陸地上最低的窪地和湖泊--死海(湖面低於地中海海面592米),還有被稱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亞洲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洲.東部邊緣海外圍的島群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地區.東部沿海島嶼、中亞和西亞北部地震頻繁.亞洲的許多大河發源於中部山地,分別註入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內流區主要分布在亞洲中部和西部.亞洲最長的河流是長江,長6397千米;其次是黃河,長5464千米;湄公河長4500千米.最長的內流河是錫爾河,其次是阿姆河和塔裏木河.貝加爾湖是亞洲最大的淡水湖和世界最深的湖泊. 亞洲地跨寒、溫、熱三帶,其氣候基本特征是大陸性氣候強烈,季風性氣候典型,氣候類型復雜.北部沿海地區屬寒帶苔原氣候.西伯利亞大部分地區屬溫帶針葉林氣候.東部靠太平洋的中緯度地區屬季風氣候,向南過渡到亞熱帶森林氣候.東南亞和南亞屬熱帶草原氣候,赤道附近多屬熱帶雨林氣候.中亞和西亞大部分地區屬沙漠和草原氣候.西亞地中海沿岸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西伯利亞東部的上揚斯克和奧伊米亞康極端最低氣溫曾達攝氏-71度,是北半球氣溫最低的地方.。
地理手抄報資料
火燒葫蘆峪與氣旋 三國後期,諸葛亮北伐中原、六出祁山。
壹次將司馬懿父子及所率魏軍困在葫蘆峪。遍山燃起大火,欲將敵方全部燒死。
司馬父子自度難逃此劫,抱頭痛哭等死。不料突然壹場大雨澆滅了山火,司馬氏得以死裏逃生。
這場雨其實不是什麽“天意”,恰恰是諸葛亮自己制造的。熊熊的大火使此山區的近地面空氣受熱上升,氣壓降低。
低氣壓區形成氣旋,其中心因空氣上升冷卻凝結而降雨。就是說,葫蘆峪裏下了壹場氣旋雨。
諸葛亮雖然通曉天文地理,但畢竟缺乏現代科學知識,不識“氣旋”是怎麽回事,否則,他可能會用另外的戰術來殲滅魏軍。 借東風與季風 赤壁之戰前夕,周瑜調兵遣將,打黃蓋。
獻連環計,為火燒曹軍精心準備。突然間,他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壹件大事,壹下子急出病來。
諸葛亮借探病之機,挑明周瑜的病根是“只欠東風”,並應允借東風相助。周瑜為什麽“欠”東風呢?因為赤壁古戰場在我國東部季風區。
當時正值隆冬,盛行西北風,極少刮東南風。曹營在江北,東吳在江南,用火攻反會燒了自家。
周瑜焦急是有道理的,它符合氣候規律性。而所謂“借”東風,其實是諸葛亮預測到冬至前後短時間天氣反常現象,故弄玄虛而已。
由這則故事能自然地引出季風、氣候、天氣等概念。 古希臘傳說 古希臘有這樣壹個傳說:在很久以前,太陽神赫裏沃斯有十個兒子。
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這四個兒子身材瘦小,卻很孝順,時時刻刻隨父親轉個不停,太陽神十分喜愛。法愛東、木星和土星這三個兄弟身體肥胖,心地善良,愛交朋友,但太陽神對這三個兒子不太滿意。
另外三個兒子名叫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這三個兄弟整天不說不笑,表現得陰森森,冷冰冰的。太陽神有些討厭他們,他們也不敢靠近父親,總是離太陽神遠遠的。
有壹天,法愛東在朋友的唆使下,駕馭父親的日車出去玩耍,由於不善駕駛,差壹點焚毀日車,被宙斯用雷電擊斃。法愛東依戀父親和兄弟,舍不得遠離他們,於是他的血肉、骨骸化成了成千上萬的小碎塊,也就是人們稱做的小行星,夾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時刻繞著太陽神旋轉。
海灣戰爭與自然帶 在侵越戰爭和海灣戰爭中,美國都打出了空軍王牌,但結果截然相反,除政治原因外,兩地自然環境不同是很重要的原因。越南地處熱帶季雨林帶,在“胡誌明小道”沿線,森林遮天蔽日,加上崎嶇的山地地形,在空中很難觀察到地面的軍事動態。
不利於美軍完成他們的意圖。
地理手抄報關於全球氣候的內容我初中地理結業要畫手抄報我畫了全
全球氣候是指氣候要素(氣溫、氣壓、風和降水等)的全球分布及其隨季節變化的特征.例如,氣溫全球分布特點是溫度隨緯度的增加而降低.在北半球,冬季最低氣溫達-40℃以下,最高氣溫為25℃,南北溫差達65℃;夏季最低氣溫為0℃左右(撒哈拉沙漠).南北溫差只有40℃,冬季大陸溫度比同緯度的平均溫度低,而海洋則反之,夏季情況相反.海平面氣壓分布基本特點是高緯度為低壓帶,副熱帶為高壓帶,中緯度為等壓線密集的強經向氣壓梯度帶.地面風場在南北二半球各存在三個主要緯向風帶,即熱帶信風(東風帶),中緯度西風帶和極地東風帶.降水分布最多的地方是赤道附近,不少地方年雨量高達2000mm以上;中緯度的降水比副熱帶的多,特別在氣旋活動區,年降水量可達1000mm.壹、氣候類型的形成 由於熱量與水分結合狀況的差異,或水分季節分配不同,或有巨大的山地、高原存在,有的同壹個氣候帶內其內部氣候仍有壹定差異,可進壹步劃分若幹氣候類型.例如,大氣環流條件不同,同是亞熱帶氣候帶,亞歐大陸的東岸是季風氣候類型,西岸是地中海氣候類型. 二、主要氣候類型 1)熱帶氣候 (壹)赤道(熱帶)雨林氣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緯10°之間,主要分布在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非洲剛果河流域,幾內亞灣,亞洲印度半島西南沿海,馬來半島,中南半島西海岸,菲律賓群島和新幾內亞島(又稱伊裏安島),大洋洲至蘇門答臘島新幾內亞島壹帶.氣溫年較差很小,年降水量壹般超過2000毫米,分配比較均勻.自然植被為熱帶雨林植物. (二)熱帶草原氣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緯10°至南北回歸線之間,以非洲中部、南美巴西大部、澳大利亞大陸北部和東部為典型.本類型分布區處於赤道低壓帶與信風帶交替控制區.全年氣溫高,年平均氣溫約25℃.在赤道低壓帶控制時期,赤道氣團盛行,降水集中;信風帶控制時期,受熱帶大陸氣團控制,幹旱少雨,分幹濕兩季.年降水量壹般在700—1000毫米,有明顯而長的幹季.自然植被為熱帶稀疏草原. (三)熱帶沙漠(幹旱與半幹旱)氣候 (1)熱帶幹旱氣候大致分布在南北回歸高壓帶控制下的大陸內部和西岸,以非洲北部、亞洲 *** 半島和澳大利亞沙漠區為典型.在副熱帶高壓帶或信風帶控制下,全年受熱帶大陸氣團控制,盛行下沈氣流,幹旱少雨,年降水量100毫米左右,有些地方只有數十毫米或更少,日照豐富,氣溫很高,最熱月平均氣溫可達30℃左右.熱量與水分矛盾突出.世界大沙漠的分布與形成,與熱帶幹燥氣候密切相關.自然植被是荒漠. (2)熱帶半幹旱氣候,分布於熱帶幹旱氣候區的外緣,其主要特征:壹是有壹短暫的雨季,年降水量可增至500毫米;二是向高緯壹側的氣溫不如向低緯壹側的高. (四)熱帶季風氣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緯10°至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大陸東岸,以亞洲的中南半島、印度半島等地受西南季風影響地區為典型.我國雲南大部、 *** 東南角等地也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全年氣溫較高,年平均氣溫超過20℃.盛行風向的季節轉換顯著.夏半年受赤道氣團控制,降水充沛,形成雨季,氣候特征與熱帶雨林氣候相似;冬半年,有些地方在熱帶大陸氣團控制下,降水明顯減少,形成幹季.年降水量1500—2000毫米,雨季降水量占年總量的80—90%以上,旱雨兩季分明.自然植被為熱帶季雨林. 2)亞熱帶氣候 (五)亞熱帶季風氣候與亞熱帶季風濕潤性氣候 (1)亞熱帶季風氣候主要分布在亞熱帶大陸東岸,以亞洲大陸東部,如我國秦嶺-淮河以南,北美大陸東南部,南美大陸東部、澳大利亞東南部和非洲大陸東南角為典型.盛行風向季節變化顯著.冬季受極地大陸氣團影響,氣溫偏低,降水少;夏季受熱帶海洋氣團影響,高溫多雨,水分季節分配不均.自然植被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東亞顯著的原因:背靠最大的大陸,面臨最大的海洋,海陸熱力性質差異顯著). (2)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在北美洲東南部及南美洲阿根廷東部地區及澳大利亞的東南部分布.這些地區,由於冬季也有相當數量的降水,冬夏幹濕差別不大,所以叫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氣候成因也是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只不過該氣候分布地區的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沒有前者強,且降水比前者多. (六)亞熱帶地中海氣候 主要分布在亞熱帶大陸西岸,如地中海沿岸,南北美洲緯度30°—40°的大陸西岸,澳大利亞大陸和非洲大陸西南角等地,以地中海沿岸分布面積最廣、最典型.以北半球為例,夏季副熱帶高壓帶北移,為高壓控制,這裏受熱帶大陸氣團影響,天氣晴朗幹燥、炎熱少雨;冬季副熱帶高壓帶南移,受西風帶(地中海鋒帶)影響,溫暖多雨.自然植被是常綠硬葉闊葉林和常綠灌木林. (七)亞熱帶沙漠(幹旱與半幹旱)氣候 (1)亞熱帶幹旱氣候主要分布在南, 北, 緯25°~35°的大陸西部和內陸地區, 其基本特點與熱帶沙漠氣候相似, 也是全年幹旱少雨, 夏季高溫炎熱, 但因緯度稍高, 冬季氣溫比熱帶沙漠氣候低. (2)亞熱帶半幹旱氣候分布於亞熱帶幹旱氣候區的外緣,全年幹旱少雨.與亞熱帶幹旱氣候的主要區別是夏季氣溫較低,最熱月平均氣溫低於30℃;年降水量較多,大於250mm,所以土壤儲水量增大,能夠維持草類生長. (八)亞熱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