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桿舞
竹竿舞又稱竹杠舞,持竿者姿勢有坐、蹲、站三種,變化多樣。在有節奏、有規律的碰擊聲裏,跳舞者要在竹竿分合的瞬間,敏捷地進退跳躍,而且要瀟灑自如地做各種優美的動作。它是我國眾多少數民族喜愛的壹種民間舞蹈。瑤族是壹個古老的民族,每到瑤族傳統的重大節日,村中師爺們就自發組織壹些傳統的“跳王”等娛樂活動,場面壯觀,別具壹格,有較高的欣賞和研究價值。瑤家小夥子和瑤族姑娘在這些重大的節日裏樂於表演竹杠舞以示歡慶。
馬市飄色
飄色是壹種融戲劇、魔術、雜技、音樂、舞蹈於壹體的古老民間藝術。所謂飄色,即是由若幹人推著壹座裝飾華麗的“色板”,色板上安排好固定姿勢的人物形象。飄是指脫離地面,盡展淩空之美;其神奇之處在於,演員們通過精心偽裝的鋼枝淩空而立,看不見的色梗支撐,利用巧妙的力學原理,營造出“飄”的效果。
1992年12月,始興舉辦首屆香菇節,馬市易屋飄色作為重要的節目在香菇節期間全城巡演。之後,易屋這項幾乎失傳的民間藝術又回到人們的視野中。此後,每逢縣內舉辦大型文娛活動都少不了馬市易屋飄色表演,使這項獨具特色的民間藝術大放異彩。
龜蚌舞
龜蚌舞是始興頓崗較流行的壹種民間藝術,它來源於壹個古老的傳說。話說明朝中葉,時逢始興大旱,眼看五谷無收,六蓄不旺,魚蝦龜蚌等水中動物紛紛喪命。恰有壹遠方道人來到始興,他登上高山遠眺,只見始興貌若船形,再壹打聽,方知有壹漁翁以打漁為生,常施不正當手段濫捕魚蝦,使縣城盆地水族生靈屢屢遭殃,水族們便向河神告狀,河神為懲罰漁翁,令手下砸漏神船,以致神船將水漏幹,旱災降臨。得知緣由,為解除始興幹旱之災,百姓們紛紛解囊,將水中精靈龜、蚌、魚、蝦等做成舞蹈道具,並備足酒水香燭、三牲等供品,壹路鑼鼓喧天,前往河神廟祭拜,並許願:如此次靈驗消除旱災,將在每年春節期間前往河神廟拜謝。受百姓真情感動,河神大發慈悲,天降甘霖,始興五谷得以保收,六蓄開始興旺,水中精靈歡呼雀躍。頓崗農民受此啟發,根據“龜蚌相爭、漁翁得利”這壹典故創編了龜蚌舞,每逢春節、元宵期間在墟鎮上表演,後來發展成傳統的民間表演藝術。頓崗已向省申報將龜蚌舞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舞火龍
聚居粵北始興的客家人每逢農歷正月十三至十五的晚上,都有舞火龍的習慣。屆時,村村寨寨,鑼鼓喧天,鞭炮歡鳴,壹條條火龍走街竄巷,最後來到墟鎮或縣城中心,集中***舞。那壹條條用稻草紮起來的“龍”,在壹個個健壯的青年漢子揮舞下猶如壹條翻江倒海的翔龍,給人們帶來無限的愉悅;那壹盞盞的閃著紅色火焰的燭光,照耀著圍觀人群歡笑的臉龐,時而顯現的硝煙彌漫在月華盡灑的夜色中。人們借此歡慶新春,祈求趨吉避兇、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在震天撼地的鑼鼓聲和鞭炮聲中,將客家人的春節歡慶活動推向高潮。
舞亞妹
舞亞妹又稱亞妹舞,是清化地區(含隘子、司前)廣為流傳的壹種民間舞蹈。關於這種民間藝術的來歷有壹段美麗的傳說。相傳很久很久以前,清化時逢九年大旱,當地農田無法耕種,導致食不果腹,民不聊生。財主鐘其偉因佃戶肖湘交不起租糧,不僅逼肖湘罰做長工,還硬逼肖女玉梅做兒媳,同時命她統管農田耕作,且訂下惡毒規矩:倘若農耕事務失敗,就殺玉梅之頭。無奈之下,玉梅與丈夫商量,根據全年節令制訂出耕作計劃。時值收割季節,又遇大旱,糧食歉收,玉梅只得回家找在家服侍病妻的肖湘。途中,玉梅巧遇仙翁,得仙人所贈寶葫蘆,化錢還債,但財主再三刁難,對其步步緊逼。玉梅壹怒之下拿著寶葫蘆對著他猛搖三下,之後揚長而去。三年後,心腸歹毒的鐘其偉家道破敗,淪為乞丐。此時又逢重大水災,許多民房受毀,農田被淹,百姓流離失所。逃荒途中,玉梅復遇仙翁,又得寶葫蘆壹枚。玉梅回到村裏,采集河邊石子,然後用寶葫蘆把石子化成稻谷,救濟窮人,百姓無不感激涕零,遂創編了民間舞蹈《亞妹舞》,每逢年節期間舉行《亞妹舞》表演活動,借以反映農事,祈求風調雨順。該舞蹈場面活躍、詼諧,生動有趣,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清化地方民間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