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有蘭廣。
南朝梁有蘭子雲。
隋有蘭興洛。
唐有蘭宗周。
明有蘭茂,蘭以權。
清有蘭第錫。
蘭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壹百零三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壹七。?
尋根溯源 蘭姓來源有三:
1、出自姬姓,乃周文王之後。據《通誌·氏族略》所載,春秋鄭國穆公名蘭,支庶以王父名為氏。
2、春秋時,楚有大夫食采於蘭(故城在今山東棗莊東五十裏),其後以邑為氏。
3、出自他族或他族改姓而來。據《後漢書》所載,三國時,南匈奴貴族四大姓(即呼延、須蔔(蔔)、喬、蘭)中有蘭姓;據《魏書·官氏誌》所載,南北朝時,代北鮮卑烏落蘭氏,在孝文帝漢化改革時,改單姓蘭;元代蒙古族姓喀喇氏,祖名阿爾斯蘭,子孫遂以蘭為姓;裕固族蘭恰克氏,漢姓為蘭;今彜、土家、滿、回、壯、俄羅斯、瑤、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姬蘭。即鄭穆公。公元前八零六年,周宣王把同父異母少弟姬友封於鄭(今陜西華縣東),稱鄭桓公,為西周最後分封的壹個諸侯國。下傳至公元前六二七年,鄭穆公即位。傳說穆公之母生穆公時,夢見天使手執壹株蘭草,異常恭敬的贈予她,其時幽香撲鼻,醒來似乎余味無窮,不久產下壹子,遂將其子取名為蘭。姬蘭在位二十二年,死後謚號為穆,史稱鄭穆公。其支庶有的以王父之名為氏,稱蘭姓。他們尊姬蘭為其得姓始祖。
繁衍播遷
鄭穆公時,鄭國已遷都於新鄭(今屬河南)。公元前三七五年鄭為韓所滅。蘭姓子孫紛紛外遷,大多西遷陳(都城今河南淮陽)、宋(都城在今河南商丘)間地。此後至秦漢,蘭姓基本上在中原壹帶繁衍發展。兩漢時,見諸史冊之蘭姓僅有武陵太守蘭廣和蘭夫人,且只有只言片語,讓人難知其詳。魏晉南北朝時,先秦有將軍蘭殊,南朝有蘭子雲,中昌魏(今河北大名)人蘭欽、蘭夏禮父子。可見此際已有蘭姓因仕宦之故徙居江南。唐有涪州(今重慶市涪陵區)人蘭沖虛。所有這些史實證明,今重慶、江蘇等南方亦有了蘭姓人活動的身影。蘭姓郡望(郡望是指魏晉至隋唐時每郡顯貴的家族,意思是世居某郡為當地所仰望)有中山、東莞、汝南,這說明在唐代及其以前蘭姓曾長期稱盛於今河北定州,山東莒縣、河南平輿壹帶。宋元之際,蘭姓因仕宦,躲避兵火、瘟災等原因始大舉播遷江南各地,廣泛分布於今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福建等地。元末,山西因處於表裏山河的特殊地理位置。對當時中原、江東壹帶飽受戰火的老百姓而言,簡直就是人間天堂,世外桃源,故山西蘭姓繁衍得較為興盛。明初,山西蘭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壹,被分遷於江蘇、安徽、浙江、河南、湖北等地。明末張獻忠屠川,使川地百姓人口銳減。清初,伴隨湖廣填四川的運動,兩湖之蘭姓入遷四川。明、清兩代,始有沿海之蘭姓飄洋過海,或遷居臺灣,或遷居東南亞各地。如今,蘭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湖南、福建、江西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蘭姓約占全國漢族蘭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七。
郡望堂號
蘭姓在長期的繁衍播遷過程中,形成如下郡望:1、中山郡,漢代時所置,治所在盧奴(今河北定州);2、汝南郡,漢代時所置,治所在平輿(今河南平輿北);3、東莞郡,漢為城陽郡,晉改稱東莞,治所在莒(今山東莒縣),後又改為東安。
堂號:
“中山”、“平水”、“東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