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元大都:元朝的北京城

元大都:元朝的北京城

元大都因系擇址新建,城市規劃不受舊格局約束,所以其居民區與金中都新舊坊制混合形式不同,全部為開放形式的街巷。按照方位,元廷將大都街道分為50 坊:福田坊,在西白塔寺,即今北京白塔寺壹帶。阜財坊,在順承門內金玉局巷口,即今北京民族文化宮以北。金城坊,在平則門內,即今北京阜成門內大街以南之 大水車胡同壹帶。玉鉉坊,在中書省前相近,即今北京故宮午門以東。保大坊,在樞密院北,即今北京王府井大街壹帶。靈椿坊,在大都路總管府北,即今北京安定 門內大街之西靈光胡同壹帶。丹桂坊,在靈椿坊北。明時坊,在太史院東,即今北京建國門內觀象臺壹帶。鳳池坊,在斜街北,地近海子,即今北京鼓樓西大街以 北。安富坊,在順承門羊角市,即今西皇城根南街以西、甘石橋東北。懷遠坊,在大都城西北隅。太平坊,有大承華普慶寺,在今北京西直門內寶產胡同壹帶。大同 坊、文德坊,以其取義,或在元大都國子學和宣聖廟,即今北京國子監壹帶。金臺坊,有齊政樓,即今北京舊鼓樓大街壹帶。穆清坊,地近太廟,在今北京朝陽門內 以北。五福坊,坊在中地,或在中心閣附近,即今北京鼓樓壹帶。泰亨坊,地在大都城東北。八政坊,地近萬斯倉、八作司。時雍坊,有慶壽寺,即今北京電報大樓 西側壹帶。乾寧坊,在大都城西北。鹹寧坊、同樂坊、壽域坊、宜民坊、析津坊、地近海子,即今北京積水潭東北、鼓樓西大街壹帶。康衢坊、進賢坊、嘉會坊,在 大都城南部。平在坊,在大都城北部。和寧坊、智樂坊、鄰德坊、有慶坊、清遠坊,在大都城西北隅。日中坊,在今地安門西北。寅賓坊,在大都城東部。西城坊, 在大都城西部。由義坊,在今北京阜成門內北三裏。居仁坊,在大都城東市。睦親坊,地近諸王府。仁壽坊,地近禦藥院,在今北京隆福寺壹帶。萬寶坊,大內前右 千步廊之西,在今北京故宮午門以西。豫順坊,有福壽興元觀,即今北京西直門內樺皮廠胡同壹帶。五雲坊,大內前左千步廊之東,即今北京故宮午門以東。湛露 坊,近官酒庫,在大都城東部。樂善坊,地近諸王府,與睦親坊相近。澄清坊,地近禦史臺,在今北京米市大街甘雨胡同壹帶。元大都的坊皆以街道為界線,雖有坊 門,但無坊墻,坊門只不過是標誌而已。《析津誌》稱元大都有50坊,但《日下舊聞考》引《元壹統誌》只列49坊,或有遺漏。《析津誌》又載有裏仁坊、發祥 坊、善利坊、樂道坊、好德坊、招賢坊、善俗坊、昭回坊、居賢坊、鳴玉坊、展親坊、惠文坊、請茶坊、訓禮坊、鹹宜坊、思誠坊、東皇華坊、明照坊、蓬萊坊、南 薰坊、遷善坊、可封坊、豐儲坊等坊名,均為《元壹統誌》所不載。《析津誌》著於元末,其所記坊名當即舊坊所改,或元末所增設。

元大都的街道, 規劃整齊,經緯分明,相對的城門之間壹般都有大道相通。《馬可·波羅遊記》述雲:“全城的設計都用直線規劃。大體上,所有街道全是筆直走向,直達城根。壹 個人若登城站在城門上,朝正前方遠望,便可看見對面城墻的城門。城內公***街道兩側,有各種各樣的商店和貨攤……整個城市按四方形布置,如同壹塊棋盤。”雖 然大都城南面三門、北面二門,但從麗正門北穿皇城正中的崇天門及大明門、大明殿、延春門、延春閣、清寧宮、厚載門,直抵中心閣的中軸線上,亦有壹條寬闊的 禦道。經勘查,近年在今北京景山公園(延春閣、厚載門遺址)之北發現的禦道遺跡,寬達28米。《析津誌》載:元大都街制,“大街二十四步闊,小街十二步 闊。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弄通”。其著名街道有“千步廊街、丁字街、十字街、鐘樓街、半邊街、棋盤街”。經勘查發現,“元大都街道分布的基本形式是:在 南北向的主幹大道的東西兩側,等距離地平列著許多東西向的胡同。大街寬約25米,胡同寬約6~7米”。元大都內的胡同,其規劃是以相鄰兩城門區間為壹區 域。近年在元大都光熙門(東北門)至大都城東北隅進行勘查,計發現東西向胡同22條。值得註意的是,今北京東直門(元崇仁門)至朝陽門(元齊化門)之間現 仍保存的東西向胡同也是平列的22條。可見,相鄰兩城門區間內平列22條胡同,當是元大都城規劃的統壹格式。今北京東西長安街以北的街道,因同在元大都和 明北平(北京)城內,所以改動不大,至今仍多保留元大都時期的格局。元大都城街道的布局,奠定了今日北京城市的基本格局。

元大都城有中心臺, 是城市東西南北的中心,這在中國城市建築史上尚屬首創。實際情況是,中心臺距元大都南北城垣相等,但距城東垣比西垣略近些。中心臺占地壹畝,其旁有中心 閣。《析津誌》載:“中心臺在中心閣西十五步。”在中心臺正南有石碑,刻“中心之臺”四字。中心閣在中心臺之東,正位於大都城的中軸線上。《析津誌》又載 “齊政樓,都城之麗譙也。東中心閣。”齊政樓即元大都城的鼓樓,其在中心閣西,亦即大都中軸線西,位於今北京舊鼓樓大街。明代,始將鼓樓和其北的鐘樓向東 移至今北京鼓樓、鐘樓位置,亦即城市中軸線上。元大都鼓樓上置有壺漏、鼓角等計時、報時工具;鐘樓上有閣樓,飛檐三重,內置大鐘,聲響洪亮,全城遍聞。 鐘、鼓樓是元朝統治者控制大都的工具之壹。《馬可·波羅遊記》述雲:“新都的中央,聳立著壹座高樓,上面懸著壹口大鐘,每夜鳴鐘報時。第三次鐘響後,任何 人都不得在街上行走。除非遇有緊急事務,如孕婦分娩或有人生病,非出外請醫生不可者可以例外。但是,如果遇到這種情況,外出的人必須提燈。”“夜間,有三 四十人壹隊的巡邏兵,在街頭不斷巡邏,隨時查看有沒有人在宵禁時間——即第三次鐘響後——離家外出。被查獲者立即逮捕監禁。”

元朝統治疆域十 分廣闊,作為京師的元大都城,因是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所以人煙茂盛,商業經濟十分繁榮。僅《析津誌》所載,元大都城內外的商業行市即達30余種。其中, 米市、面市、緞子市、皮帽市、帽子市、窮漢市、鵝鴨市、珠子市、沙剌市(即珍寶市)、柴炭市、鐵器市,皆在今北京積水潭北的鐘、鼓樓壹帶,這是因為南方來 的漕運船只皆停泊在積水潭上的緣故。《析津誌》描述其地盛況雲:“鐘樓之東南轉角街市俱是針鋪。西斜街(今北京積水潭東北)臨海子,率多歌臺酒館,有望湖 亭,昔日皆貴官遊賞之地。樓之左右俱有果木餅面柴炭器用之屬。”又雲:“鐘樓……本朝富庶殷實莫盛於此。”大都鐘、鼓樓壹帶是元大都最繁華的商業區,因這 裏沿積水潭北岸是壹條斜街(今北京鼓樓西大街),所以又稱斜街市。順承門內羊角市也是大都城內繁華之地,有羊市、馬市、牛市、駱駝市、驢騾市、窮漢市,買 賣奴隸的人市也在此處,其址大約在今北京西城區甘石橋至西四壹帶。此外,和義門、順承門、安貞門外各有果市,中書省前(今北京南河沿大街以東)有文籍市、 紙劄市,翰林院東(今北京舊鼓樓大街東北)有靴市,麗正門外三橋、文明門丁字街、和義門外各有菜市,等等。市場上出售的商品,除壹些日常生活用品為當地產 品外,很多商品來自全國各地。當時,海運大開,河運通暢,“川陜豪商,吳楚大賈,飛帆壹葦,徑抵輦 下”,為大都城提供了豐富商品。當然,這些商品中,更多的是供達官顯貴享用的術踟v等珍貴皮毛,珠瑁香犀等奇珍異寶,錦紈羅鄣雀吖蠓鬧品。據《馬可· 波羅遊記》記述:在大都市場上做生意的不但有中國境內南北的豪商巨賈,而且還有遠自中亞、南亞的商人,“凡世界上最為稀奇珍貴的東西,都能在這座城市找 到,特別是印度的商品,如寶石、珍珠、藥材和香料”。“根據登記表明,用馬車和馱馬載運生絲到京城的,每日不下壹千輛次。”元大都城和境內外其他地區的這 種經濟關系,也從壹個側面反映出其作為封建社會都城的經濟特點。

元大都北墻為何少開壹門

羅保平

《考工記》提出,都城為方形形制,四壁各設三門。元大都北墻只開二門在風水上還有含義。

風水講究“氣”,世間萬物和人的生存環境都與氣有關。

我國古代都城的城市布局,大都依據先秦時期《考工記》所提出的規劃方案,其主要內容是:“匠人營國,方九裏,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 社,面朝後市。市朝壹夫。”即都城為方形形制,四壁各設三門。顯然這是周人根據禮制思想所提出的壹種理想方案。實際上歷代興建都城之際,都要根據實際需要 對《考工記》方案作出適當的調整,真正按《考工記》規定建造的都城並不存在,而在眾多古都之中,元大都則是體現《考工記》規劃思想最為徹底的壹座都城。但 即使是元大都也有與《考工記》不相合的地方,北墻不依“旁三門”之制,只開安貞、健德二門即為壹例。

元大都北墻只開二門的原因史書未載,但也 並非無解,究其原因應該是風水觀在起作用。營建之事方面我國古人篤信風水,城市興建亦自如是。風水又叫“堪輿”、“相地術”,屬古代“數術”範疇。從西安 半坡遺址、河南濮陽西水坡遺址等考古發掘來看,早在原始社會末期我國就已出現了風水思想的萌芽,到了周代,風水觀在建築選址上的應用已比較普遍,《禮記· 王制》說:“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其中就包括風水方法。風水所涉及的範圍極廣,《宅經》雲:“上至軍國,次及州郡縣邑,下至村坊署柵乃至山 居,但人所處,皆其例焉。”說明風水對城市規劃建設的重要影響。負責大都城市規劃建設的是元代著名學者劉秉忠,他自幼熟讀經史,“尤邃於易及邵氏經世 書”,“天文、地理、律歷、三式六壬遁甲之屬,無不精通,”《元史·劉秉忠傳》故劉氏以風水觀指導大都營建是很正常的事情。

風水講究“氣”, 世間萬物和人的生存環境都與氣有關。對這種“氣”,《葬書·內篇》說:“聚之使不散,行之則有止,故謂之風水。”正因為如此,古人建城,安居擇墓,必先選 擇“藏風聚氣”的興旺之地,“求其城郭密固,使氣之有聚”。依風水之觀點,南屬陽,北屬陰。元大都是壹座規整而對稱的城市,如南北兩垣均辟開三門的話,因 城門南北相對,那麽陽氣從南門進入大都城後,沿中軸線北行,經皇城、宮城至北墻,氣即由中門而泄,乃屬不吉之形。為防“氣泄”之弊端,由是設計者將北墻改 為二門,以實現“擋氣”之目的。

元大都北墻只開二門在風水上還有壹種含義。我國古人認為:在壹至十這幾個數字當中,壹三五七九五個奇數為陽數,二四六八十五個偶數為陰數,而南為陽,北為陰,故大都南垣取陽,辟建三門,北門就陰,只設二門,此即大都城北墻只開二門之緣由。

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

布局

元大都平面呈東西短、南北長的矩形,城墻全長60裏又240步,辟十壹門,南、東、西三面各三門,北面二門,被附會為哪咤“三頭六臂兩足”。

營建大都時,先在全城的幾何中心位置建“中心之閣”,然後以此為基準向四面拓勘城址。

中心之閣以南為皇城。皇城四周建紅墻,又稱“蕭墻”,其正門稱欞星門,左右有千步廊。蕭墻的東墻外為漕運河道。皇城並非以大內宮城軸線為基準、東西對 稱,而是以太液池為中心,四周布置三座宮殿——大內、隆福宮和興聖宮,這種布局反映了蒙古人“逐水而居”的特點。大內正門為崇天門,北面為厚載門,東為東 華門,西為西華門。崇天門前有金水河,河上有周橋(相傳今北京故宮內之斷虹橋)。大內正殿為大明殿,是元帝理政和居住的場所,面闊十壹間,後有廊廡連接後 殿。大明殿之後為延春閣,為皇後居所。此外還有玉德殿、內藏庫、鷹房、羊圈等建築。

皇城外,南面和東南為官署區,北面積水潭壹帶為鬧市,東面為太廟,西面為太社稷,加之城垣每面各開三門(北垣例外),均符合《周禮?考工記》中“九經九軌”、“前朝後市”、“左祖右社”的相關記載。

在中心之閣西面,為鼓樓、鐘樓,是全城的報時機構。鐘鼓樓之西為積水潭,是元代漕運終點,也是全城最繁華的商業區,有米市、面市、緞子市、皮帽市、金銀珠寶市、鐵器市、鵝鴨市等市廛,還有望湖亭、萬春園等園亭。

元大都的道路為土路,在建城時在城市主幹道兩側設置了排水明溝,用條石砌築。明朝之後,許多明溝被加蓋覆蓋,變為暗溝。

元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