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清明節美食?

清明節美食?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

在仲春與暮春之交

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要知道,清明節不只掃墓和踏青

更是有許多來自全國各地的限定美食喲——

常州等江南地區

青團

青團,漢族傳統節日食品

吃青團主要是流行於我們江南壹帶的清明節

顏色青青的,用漿麥草的汁拌進糯米粉裏

再包裹進豆沙餡兒,不甜不膩

帶有清淡卻悠長的青草香氣

如今,青團作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

而更多被人用當作春遊小吃

韭菜

田螺

清明螺絲端午蝦,重陽時節吃爬爬(蟹)

螺絲壹年四季都有

但只有清明之前的沒子的螺絲最好吃

古來就有“清明螺,抵只鵝”的說法

韭菜香脆,螺肉Q彈

想想都很下飯呢!

野菜

餛飩

清明時節,春暖花開,各種野菜也開始抽莖長葉

清明節的早晨,家家戶戶走出戶外

到田間、河坡上采挖野菜

薺菜、枸杞頭、香椿芽個個都是時鮮菜

采摘回來的新鮮野菜洗凈瀝幹水

用開水燙壹下,擠幹水分,切成碎末

與三成肥七成瘦的豬肉餡拌勻碼片刻入味

包成大餛飩,餛飩餡多皮薄,呈透明狀,晶瑩剔透,只只像元寶

看著賞心悅目,嚼壹口滿口生津流油

刀魚

有“長江第壹鮮”之稱的刀魚因有銀色鱗片

形狀如刀而得名

刀魚群每年春天隨潮流由海洋湧向長江產卵

在溯江而上的過程中,身上鹽分逐漸淡化

因而肉肥細膩

吃刀魚的時間段最有講究

清明前的刀魚魚骨松脆,肉質細嫩,趕緊吃壹次吧!

春茶

對茶葉來說,清明是個重要的分界線

清明前采摘制成的茶葉俗稱“明前茶”

“明前金,明後銀”,意思是說過了清明節

茶葉的品質和價格就下降了

明前茶的香氣物質和滋味物質含量豐富,因此品質非常好

清明前氣溫普遍較低,茶樹體內的養分得到充分積累

加上春季氣溫低,茶樹生長速度緩慢

芽葉細嫩,葉張厚實,能達到采摘標準的產量很少

物以稀為貴

北方地區:棗糕

棗糕又叫“子推餅”

北方壹些地方用酵糟發面

夾棗蒸食,寓意生活甜甜蜜蜜

北方人還習慣將棗餅制成飛燕形

用柳條串起掛在門上,可以冷食

以紀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質

山東地區:薄餅

清明節,山東許多人家都要吃蛋餅,

寓意聰明伶俐,這個習俗壹直延續至今。

此外,舊時山東地區有的人家還要捏面花

稱作“蒸小燕”

吃白面小雞和雞蛋

寓意小燕子來了,真正的春天到來了

四川地區:歡喜團

四川成都壹帶有以炒米作團

用線穿之,或大或小,各色點染,名曰“歡喜團”

舊時,在成都北門外至“歡喜庵”壹路擺賣

清人《綿城竹枝詞》有詩雲:

“‘歡喜庵’前歡喜團,春郊買食百憂寬。

村醪戲比金生麗,偏有多人醉腳盆。”

閩南地區:潤餅菜

每到清明時節,泉州人有吃“潤餅菜”的風俗

“潤餅菜”的正名應該是春餅

清明吃潤餅,不僅是泉州獨有的,廈門人也愛吃

泉州的“潤餅菜”是以面粉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

俗稱“潤餅”或“擦餅”

食時鋪開餅皮

再卷胡蘿蔔絲、肉絲、蚵煎、蕪荽等混鍋菜肴

制食皆簡單,吃起來甜潤可口

安徽地區:饊子

安徽地區清明節有吃饊子的食俗

饊子是壹種用糯粉和面扭成環的油炸面食品

在常州也有,大家肯定不陌生吧

用面粉制成,細如面條,呈環形柵狀

很多人喜歡饊子松脆的口感

在安徽地區,每逢節日則以此祭祖並互相饋贈

不過饊子現在也不僅僅是清明美食了

像薯片壹樣,成了大家日常零食

閩北地區:菠菠粿

清明,是福州民間的壹個重要節日

清明節日或前後,家家戶戶去郊外踏青

上山祭祖掃墓。

清明粿是福州必不可少的清明節供品

是福州特有習俗與傳統文化之壹

粿皮以菠菠草融合糯米、粳米以壹定比例

磨漿濾水出面泥後所揉成

色澤鮮綠或深綠,清新可人

如果妳的家鄉還有文章中沒有提到的美食

可以留言分享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