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民以食為天。但對於秦代貴族們來說,用餐所需要的食具並不僅僅只是用於用餐,反而是“明貴賤,辨等列”。那樣下面我們就來研究壹下在先秦時期,烹飪食物的食具有著怎樣的階層分化?
在先秦時期,貴族們壹般用精致貴重的黃銅來制作例如鼎、簋、尊、爵等食具,並且與陶鼎、陶簋、陶尊等陶器食具配合著應用。依據《公羊傳·桓公二年》有星:“天子九鼎、諸侯國七鼎、醫生五鼎、元士三鼎或壹鼎。”這也就意味著普通長吏老百姓是不可用鼎來作為食具的,只能使用陶器或是用簞、瓢等植物制作而成的食具。
而往往有這樣的要求,只求做到“左右井然有序,則民挺快”的效果,因而貴族們所使用的黃銅食具又被稱為禮器。(“夫禮也者,因此定長幼尊卑,明貴賤,辨等列,序少長,習威儀。”)只不過是到西漢這壹禮崩樂壞階段,禮儀知識文明行為步履維艱,到此青銅禮器慢慢退出歷史舞臺。
除此之外,除開鼎以外,也有“籩”與“豆”是秦代皇室每頓飯必備的食具。而所謂“籩”與“豆”就是壹種有高足的食盤,“籩”與“豆”的不同之處取決於:“籩”用毛竹編寫成的,專門用來存放幹食,如棗、桃、芡、脯、修、糗餌等;“豆”乃是用銅或陶質燒造而成,由於不滲水,因此專門用來存放濕物,如腌酸菜、豬肉醬等。這在《左傳·昭公六年》中是有明確記載的:“晉侯享之,備至籩。”並且周朝官制中還設置了相對應的崗位,“天官冢宰下配有籩人”,專門負責在“籩”與“豆”中存放王室日常用餐或祭拜所需要的食品類。(《周禮·天官》:“籩人奄壹人,女籩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