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愛豆腐果 據記載,解放前彭家橋附近有壹對年近半百的張華豐夫婦,在菜地裏搭了數間茅屋,作為制造“烤豆腐果”場地,在這裏做好的烤豆腐果拿到別處設攤和沿街叫賣。抗日戰爭爆發,日軍對貴陽空襲開始後,這幾間茅屋成了避空襲的場所,人來人往,十分熱鬧。張華豐夫婦因為空襲也不上街做買賣,他們發現躲警報的人往往腹中饑餓,又無法回家就餐,就將這幾間作坊辟成店鋪,向躲警報的人出售烤豆腐果。由於烤豆腐果速度快,吃起來簡單,價格便宜,又能充饑,很快就打開了銷路。壹般人吃豆腐果往往是解饞或充饑,吃完了便走。但壹些熱戀中的青年男女,卻買壹盤豆腐果,蘸著辣椒水,細嚼慢咽,談天說地,壹坐就是半天。還有壹些青年,也經常在此相聚,逐漸談起戀愛來。張家店鋪成為談情說愛的場所,壹時成了街談巷議的佳話。抗戰結束後,吃戀愛豆腐果的人仍有增無減,張氏夫婦幹脆就把烤豆腐果改名為“戀愛豆腐果”。這壹浪漫情結很快影響到全貴陽的青年人,他們紛紛前來品嘗。至今外脆內嫩、鹹辣爽滑、滿口噴香的戀愛豆腐果仍被貴陽的青年人和過往的外地客人所鐘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