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鹵煮,又叫鹵煮火燒,是北京的壹道傳統美食。皇城根下的美食,大都與當年宮廷菜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鹵煮火燒也不例外,是清光緒年間宮廷的“蘇造肉”演變而來,只是用五花肉制作的蘇造肉,價格太貴,普通百姓吃不起,才改用豬頭肉和豬下水來替代。
做鹵煮應該是北方人的擅長,因為要用的豬的些內臟。用北方味重的方法做出來,不僅沒有食材異味,反而很能激發其特有的香氣。做鹵煮不是壹件簡單的事情,尤其要註意不同原料的鹵煮時間。
第壹遍要用涼水煮原料,以去除雜質,這時要先放豬肺,然後按順序放豬腸、豬肚,燒沸後,才放入豬肝、豬心,微火燒煮二十分鐘後,要先撈出肝、心,再過壹小時,再撈出肺,再過半小時,才撈出腸和肚,之後去油,重新下鍋煮半小時日,當能用竹筷紮進時,同時撈出。然後還要入味,要用蔥、蒜、姜、醬油、腐乳、豆豉、八角、花椒、鹽等材料再煮,燒沸後還要放料酒接著去腥。
直到煮得紅潤油亮,湯色偏黑,香氣撲湧時才算完成。有客人來了,就把戧面火燒切好塊,和炸豆腐放在鹵煮中壹起煮人味,然後撈出盛在碗裏,再把豬腸、豬肺等撈出切成菱形塊,壹起放入碗裏然後用沸的鹵湯壹澆,撒上蔥絲,喜歡酸辣口味的客人自己澆上陳醋和辣椒油。本來是下腳料的東西,卻能香飄四方,引得路人紛紛駐足。
以自己獨特的飲食來說,北京小吃沒有江南點心那般花紅柳綠、溫婉香甜;沒有新疆風味那般充滿異域風情,到處散發著孜然特殊的香氣;也不像雲南美食那般充滿自然的馨香,原料多種多樣。然而,北京的小吃就是北京的小吃,,除了北京,不可能再有這樣的食物出現,讓人壹看到它們,就明白這種食物出生的地方叫做京城在北京的眾多風味飲食裏,我比較喜歡艾窩窩、豌豆黃、肉末燒餅、豆汁兒、姜汁排叉、卷果,當然還有鹵煮火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