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南海之濱的澄海鹽竈自古以來就生產加工獨特的潮汕海鮮——薄殼米,顆粒鮮紅、肉質細嫩、色澤誘人、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吃過鹽竈薄殼飯的國內外美食家都贊不絕口。
薄殼,又名sea(昆蟲屋),因其外殼較薄而被稱為薄殼。它屬於貝類和海產品,生長繁殖於淺海灣的灘塗地帶。有些是野生的和人工放養的,經常成片粘在壹起,用充足的絲粘在泥沙上。捕魚後,漁民將其去殼煮熟,並撈出其肥嫩的肉塊,俗稱薄殼米。因鹽竈人世代聞名,故有“薄殼鹽竈飯”的美譽,也是華南沿海特有的海鮮美食。特別受世人喜愛。
古往今來,鹽竈人有著悠久的野釣、人工養殖、漁獲加工和薄殼烹飪脫殼的歷史,積累和改造了嫻熟的潛水捕魚技術和加工工藝。加工薄殼米壹般要經過幾道工序,如去皮、浸泡漂白、蒸煮、撈米、裝筐等。每65,438+000千克新鮮薄殼在“大鍋”(大鍋)中加熱和烹飪,然後用過濾器(工具)撈起並加入鹽水。每100公斤新鮮薄殼米可加工約10公斤薄殼米,然後包裝成籃子,成為成品運往南粵各地銷售,豐富了千家萬戶的“菜籃子”。
用鹽竈煮薄殼米飯有很多種方法。如果食者有機會參觀鹽竈,他可以將剛撈出的沒有鹽水的薄殼米與煮熟的豬脂肪和白糖混合,然後加入壹些香油和香菜,味道鮮美。也可以把薄殼米和土豆粉(紅薯粉)攪拌均勻,用炒鍋炒熟後烤成“薄殼米”。上下片煮熟後,再鋪上雞(鴨)蛋,烤至又香又黃,即可上桌。外皮酥脆,肉質細嫩,獨特誘人。用新鮮的韭菜花和薄殼米在熱油中煸炒,味道鮮美。潮汕人早餐喜歡把薄殼米蘸普寧豆瓣醬當配菜搭配白米粥吃,更美味開胃。
(目前還沒有圖片,請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