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梆梆面
梆梆面是陜西漢中市的特色面食,傳說當年劉邦封王漢中,到漢中時已近黃昏,倉促間廚師缺少廚具,便使用士兵的矛桿搟面,“砰砰梆梆”壹陣熱鬧,做成面條,丞相蕭何見此情景便趣命為“梆梆面”。
也有壹說,舊時漢中小販沿街叫賣梆梆面,多使用木制梆子敲打面條,取其梆梆之聲,故名“梆梆面”。
正宗的漢中梆梆面,不是手工搟制的,而是用木梆敲打而成,使其薄如紙片,光韌十足,講究“壹張紙,切成線,下到鍋裏蓮花轉”,再加以秘制漢中辣椒油、鳳椒、城固生姜、蔥、香菇醬油、香醋等為主做成湯底,加之雞骨、大骨熬制的回湯,著青蒜苗或蔥花,壹碗香醇爽口的梆梆面便制作完成。
2、油潑面
油潑面是陜西極具地方特色的面食,又叫扯面、拽面、抻面、楨條面、香棍面等。
制作油潑面時,將手工制作的面條煮熟後撈進碗裏,將蔥花碎、花椒粉、鹽等配料和厚厚壹層的辣椒面放在面上,用熱油澆在調料上,隨後調入適量醬油、香醋,再輔以臘汁肉、西紅柿、雞蛋等,面條紅亮柔韌,口感鮮香麻辣,因其關鍵工序就是油潑,故稱油潑面。
3、臊子面
臊子面是陜西關中平原壹帶的傳統特色面食,為西府名小吃,臊子面歷史悠久,據考證,早在周代時臊子面就以屍祭制度的“竣余”禮儀出現在祭祀活動中。
臊子面作為陜西的風味小吃,品種多達數十種,有薄、筋、光、汪、酸、辣、香等特色,入口柔韌滑爽,其中以岐山臊子面享譽最盛。
臊子面的特點是面條細長,厚薄均勻,臊子鮮香,面湯油光紅潤,味鮮香渾厚而不膩。
而岐山臊子面鄉土風味尤為濃厚,以酸辣著稱。
壹碗合格的岐山臊子面應該具有“面白薄筋光,油汪酸辣香”的特點。
4、葫蘆頭
葫蘆頭來源於宋代街市食品中的“煎白腸”,因豬大腸油脂較厚,形狀似葫蘆,因此叫“葫蘆頭”。
到了30年代,葫蘆頭已由肉類發展到包括海味類的眾多品種,豬肉類葫蘆頭在用料上也發生了壹些變化。
如湯中增加了骨頭和雞,使湯味更加濃醇,質量提高,成為秋冬時節的風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