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不寒而栗的“冷”字在粵語中讀作“毛冷”,與潮州話中的“人”相同——這裏的“冷”字僅指潮州菜。
打寒戰的“打”是指下館子吃飯,起源於宋元歷史上的“打梢”和“打鋪”。
與去潮州餐館吃“九碗”(與“九碗”/“九筐”相同)不同,“寒蟬”更具體地指吃潮州小吃;與手工制作的潮州菜不同,“寒蟬”更為休閑平民化。
在六七十年代,“寒蟬”是工薪階層的另類午餐小吃(與當時中國和香港有許多潮人聚居地,家庭式潮州餐館的菜肴通常提前烹飪有關);下班後,三五知己相約在輕松的潮州菜餐廳和大牌檔,來壹場“寒戰”友誼。
潮州菜是粵菜三大流派之壹(另外兩個流派是廣府菜和東江菜)。
除了著名的潮州凍蟹、潮州粉果、清心丸綠豆酥、抗沙芋頭(糖炒芋頭)等,還有鹵水拼盤(燉鵝、鵝掌翅、紅腸、墨魚、豬腸、鵝腸、山腸、珍肝……)、大眼雞、水紅豬肉、芥菜五花肉。
請參考網站:
q2kill.blogspot/2007/06/blog-post_11
希望能幫到妳。
,參考資料:《q2kill.blogspot/2007/06/blog-post_11,'s冷是潮州菜》。冷在潮州話裏是“打人”的意思。過去D人吃了野味就給錢,但潮州人很團結,有人冷了D人就幫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