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光緒二十年)夏,孫中山上書李鴻章要求變法被拒後,於秋季出國,前往早年留學的檀香山。此時,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了三個多月,中國海軍和陸軍甚至戰敗,日本軍隊已經入侵中國東北。
心懷“改良祖國”之誌,卻又覺得報國無門的孫中山越來越擔憂和憤怒,於是他在海外華人中揭露了清朝的腐敗和殘酷,並提議集結團體共同救國。
10月24日,20多位認同孫中山思想的進步華僑在檀香山集會,成立了鐘惺同鄉會,並通過了孫中山起草的《鐘惺同鄉會章程》,標誌著鐘惺同鄉會的成立。會上選舉劉翔和何寬為主席和副主席(不過劉翔很快退出了鐘惺會),黃華輝為財務主管,程偉南和許為首席和副文案,鄧為價值經理。
參與者填寫誓言“驅逐韃靼人,恢復中國,並建立壹個聯合政府”。鐘惺會與舊式的反清共產黨完全不同,而是壹個以在中國進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為使命的政治團體。
擴展數據:
10月下旬,孫中山抵達香港,與誌同道合的老朋友楊、、陸、鄭時良等積極在港、廣兩地發起革命組織。2月21日,孫中山等與香港輔仁文學社的楊、謝祖泰達成聯合協議,宣布同鄉會總部設在香港中環史丹頓街13號,以“幹亨行”為名。
通過了修改後的鐘惺協會章程。協會章程斥責清王朝對國家的愚蠢和錯誤導致了嚴重的民族危機,並聲明協會的宗旨是“振興中華,挽救中央局”。
這壹章程更加猛烈地抨擊了滿清政府的腐朽反動統治,深刻地指出滿清政府“政治失敗,廉潔敗壞,朝廷賞官賣官,賄賂官吏,政府剝民刮地,暴勝虎狼。”
盜賊猖獗,饑寒交迫,民不聊生”,矛頭直指清政府,公開揭露了會的反清目的。
百度百科-興中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