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載:吐蕃贊普松贊幹布派大臣吐彌桑布紮等16人赴天竺(印度)求學、拜師。返藏後,仿梵文“蘭紮體”,結合藏文聲韻,創制藏文正楷字體,又根據“烏爾都體”創制藏文草書。但這壹傳統觀點已受到許多學者的懷疑。他們以為創造藏文的並不是被人們壹再頌揚的吐彌桑布紮,而可能在吐蕃(松贊幹布時代)之前就有古代文字,是用來記錄原始宗教經典的。甚至有的學者傾向於認為“藏文是依據象雄文創制的 ”。
藏文字母能壹壹地轉寫梵文字母。認為藏文改造自梵文者認為這種改造關系就是“能壹壹轉寫”的原因;而認為藏文自起自象雄文者則認為這種能力是藏人為了能不有損地誦讀佛咒而改添定制的。不過,即便藏文字母能壹壹地轉寫梵文字母,藏、梵仍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語文,藏文雖能毫不有損地復述出梵文的語音,卻對其意思仍毫無辦法,還是只能倚靠翻譯。另外,在漢藏語系諸語中、同時也在中國各族文字中,藏文的歷史長度、文獻豐富程度都僅次於漢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