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到,吃水餃!餃子是冬至不能少的食物之壹。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壹,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很多地方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餃子餡多種多樣,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喜好。不過在冬至這天吃的餃子,大多數人會選擇羊肉餡的。理由是羊肉性溫熱,冬至吃可起到溫陽作用,幫助機體驅寒,還有溫養臟腑的作用。的確,在大冬天應適當多吃些溫熱性的食物,如韭菜、大蔥、牛羊肉等動物類食物,有助於溫陽保暖,利於養生。不過,若本身就有“上火”的情況,則不宜過度食用溫熱食物。
2、湯圓
關於冬至日的飲食,南北方習俗不同,北方通常要吃餛飩和餃子,南方則有吃湯圓的習慣。冬至吃湯圓,在江南尤為盛行。民間有“吃了湯圓大壹歲”之說。湯圓也稱湯團,冬至吃湯團又叫“冬至團”。清朝記載,江南人用糯米粉做成面團,裏面包上精肉、蘋果、豆沙、蘿蔔絲等。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
講究壹些的要吃“四式湯圓”。先將綠豆、紅豆、糖冬瓜、芋頭分別煮或蒸熟,去皮,分別加入白糖、芝麻、熟豬油等調味品制成四種甜餡料,將湯圓皮分別包入四種不同的餡心,做上記號。將四種湯圓放入加糖的水中煮熟。每碗裝不同餡料的湯圓各壹個。
3、雞蛋掛面
“吃了冬至面,壹天長壹線”。吃冬至面是安徽北方過冬至的習俗。“冬至面”,俗稱“掛面”,是面食其中之壹,系當地人傳統手工制作而成。手工掛面制作非常講究,均以上等小麥為原料,配以精鹽、雞蛋等天然原料,經過和、醒、盤、掛、拉等8道工序,伴隨半天時間的運作最終成型。在安徽合肥,冬至吃面的風俗與節氣、氣候、農事有關。冬至過後即是數九寒天,每隔九天數作壹九。在滴水成冰的嚴冬,吃壹碗熱騰騰的雞蛋掛面,才算是過了壹個冬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