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有風的地方》取景地有:洱海、大理古城、鳳陽邑、沙溪古鎮、喜洲古鎮、雲龍天燈海坪、彌渡密祉等。
1、洱海
洱海,古稱昆明池、洱河、葉榆澤等。位於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壹般湖水面積約246平方千米(壹說251平方公裏),蓄水量約29.5億立方米,呈狹長形,北起洱源縣南端,南止大理市下關,南北長40公裏,是僅次於滇池的雲南第二大湖。
2、大理古城
大理古城位於雲南省西部,又名葉榆城、紫城。古城其歷史可追溯至唐天寶年間,南詔王閣邏鳳築的羊苴咩城,為其新都。古城始建於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占地面積3平方公裏。
3、鳳陽邑
鳳陽邑位於蒼山佛頂峰下,原名“磚窯”,歷史上曾以燒制磚瓦陶罐為主,後來取“丹鳳朝陽”之意,改名“鳳陽邑”,寓意著吉祥、幸福、前途光明。
4、沙溪古鎮
沙溪鎮位於雲南省劍川縣東南部,距縣城32千米,地處大理、麗江、香格裏拉三大旅遊區之間,東南與洱源縣交界,西北與劍川縣彌沙、羊岑、甸南相鄰。
沙溪鎮先後獲得雲南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國家歷史文化名鎮、雲南旅遊名鎮、108個中國村莊名片、中國鄉村文化遺產地標村莊名錄等榮譽稱號。
5、喜洲古鎮
喜洲位於大理古城以北18公裏處,東臨洱海,西枕蒼山,喜洲是重要的白族聚居的城鎮,這裏有著保存最多、最好的白族民居建築群。
從布局上看是典型的“三坊壹照壁”及“四合五天井”的白族庭院格局。這些民居雕梁畫棟、鬥拱重疊、翹角飛檐、門樓、照壁、山墻的彩畫裝飾藝術絢麗多姿,充分體現了白族人民的建築才華和藝術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