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洲生荻芽,春岸飛楊花。
河豚當是時,貴不數魚蝦。
其狀已可怪,其毒亦莫加。
忿腹若封豕,怒目猶吳蛙。
庖煎茍失所,入喉為鏌鋣。
若此喪軀體,何須資齒牙。
持問南方人,黨謢復矜誇。
皆言美無度,誰謂死如麻。
我語不能屈,自思空咄嗟。
退之來潮陽,始憚餐籠蛇。
子厚居柳州,而甘食蝦蟆。
二物雖可憎,性命無舛差。
斯味曾不比,中藏禍無涯。
甚美惡亦稱,此言誠可嘉。
壹日,大文豪範仲淹宴請賓客,梅堯臣應邀赴宴。席間,有人繪聲繪色地講起河豚這種美味,引起梅堯臣極大興趣,寫下此詩記下當時情景。
詩的前四句,點明河豚上市的時間及價值:春天,水邊的小洲生出了嫩嫩的荻芽,岸上的楊柳吐絮,滿天飛花。河豚魚在這時候上市,價格昂貴,超過了所有的魚蝦。
接下來八句詩,筆鋒轉折,描繪了河豚的“怪”和“毒”。河豚的腹部比其它的魚大,有氣囊,能吸氣膨脹,眼睛突出,靠近頭頂,故形狀古怪,在詩人看來面目可憎。更為可怖的是,河豚的肝臟等部位含有毒素,假如處理不當,人食用後會很快中毒而死。吃河豚如鏌鋣(利劍)穿心壹樣,所以詩人對吃河豚是抗拒的,“何須資齒牙”。
但是,怕死就不是“吃貨”。詩人認為河豚既然這麽毒,不應該去吃,但南方人卻說它的味道鮮美,食之精品,閉口不談毒死的人多得如麻。
韓愈來到潮陽,開始時也怕吃蛇;柳宗元到了柳州,沒多久就坦然地吃起了蛤蟆。蛇和蛤蟆形狀也是古怪,令人厭惡,但對人的性命沒什麽妨害,不用擔驚受怕,而河豚則不然,“中藏禍無涯”。
最後,詩人得出結論:太美的東西壹定也很惡,古人這句話可講的壹點也不差。
這首寫河豚美食的詩,也是通過詠河豚,隱諷人世間為了名利而不顧生命與氣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