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渭北,糧食極為短缺,由於紅薯澱粉含量較高且可以迅速補充體能和填飽肚子,老壹輩人便變著法兒的做出了許多美味的吃食,成為我們兒時美好的記憶,這其中尤以紅薯面削削、紅薯面饸絡和紅薯面窩窩為代表。
紅薯面削削,每根長約公分,壹邊厚壹邊薄,形似關中的扯面,區別在於刀法的使用上。具體做法是:將適量比例的麥面、紅薯面混合加入水後,醒30分鐘左右,再置於案板上按扁,分成劑子,用搟面杖搟至1-2公分厚,側刀成型,狀如劙面壹般,放入燒好的沸水的鍋內,至九成熟時加事先切好的青菜段,待削削和青菜熟透後,撈入碗中,加入鹽、蒜泥、醋、辣椒油,並淋以適量面湯。
搓(音Ci)紅薯面窩窩時,將壹定比例的麥面和紅薯面攪拌均勻,用壹點點加入開水並用筷子攪成絮狀,揉成軟硬適中的的面團醒20分鐘,搟、切成壹指粗細的條狀,搓圓,切成2-3厘米小段,用大拇指摁下成型。下鍋,裝碗,拌以事先備好的蔥、姜、蒜、青菜及調料水即可食用。
紅薯面饸絡的做法是,在紅薯面裏加入適量麥面,以溫水和面,再用特制的饸絡床子,將面直接壓在開水鍋裏,煮至八成熟撈出,涼幹,以備隨時食用。因冷卻後的紅薯面饸絡硬而又有韌性,即就是徹底煮熟並拌以各種輔菜、調料也難以下咽,故也被稱之為“鋼絲繩”。
隨著位於渭南南塬桃花源景區的開發,這些以前在老壹輩人心中打下深深烙印的民間小吃,又得以重上人們的餐桌。位於泠水街上的這家小店自3月份開業以來,壹直門庭若市,常常使得很多慕名而來的顧客,贊賞不已。
這裏的削削、饸絡和窩窩,選用了純天然、無公害的優質紅薯粉、小麥粉和品牌佐料,伴以民間傳統廚藝和配方,真正使您吃的放心、滿意,物有所值。
來到桃花源,不僅有詩和遠方,還有隨風的記憶,和淡淡的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