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北京最令遊客難以接受的小吃很多人說是“豆汁”,但因為它的“臭名昭著”,現在其實很少遊客會去嘗試,當地年輕人也不大愛喝。倒是“炒肝”,很多人會因為它的名字誤會為是壹道爆炒的菜品,但往往端上桌後遊客大跌眼鏡。炒肝是由開業於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的"會仙居"發明的,是在原來售賣的"白湯雜碎"基礎上,去掉心和肺並且勾了芡,從而形成流傳至今的炒肝。上桌後是“黑乎乎”的樣子,口感粘膩,說不出來的感覺。
土筍凍在福建很多地方都很流行,尤其是廈漳泉壹帶,它的主要原料是壹種“蟲子”,學名叫做可口革囊星蟲,具有滋陰補陽去火的食療作用,被譽為動物人參。土筍凍成品上來大都還能看到壹條條的蟲子,因此很多遊客都不敢吃,其實口感脆爽,夏天吃最好。
很多遊客來到山東省會濟南,除了欣賞泉水甲天下的“奇”,還想嘗嘗當地人的壹種早餐,叫做“甜沫”,它是壹種鹹粥,粥做好後主人會問“再添麽兒”,指的是添加粉絲、蔬菜、豆腐絲之類的輔料,後來人們諧音成“甜沫”,因此甜沫口味是鹹的,不是甜的。泉城二怪:茶湯非茶,米香四溢更勝茶;甜沫不甜,閱盡五味方得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