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掛羊頭賣狗肉”比喻用好的名義作幌子,實際上做壞事。也泛指用好的名義欺騙人,名不符實。
壹、拼音
guà yángtóu mài gǒuròu。
二、釋義
比喻用好的名義作幌子,實際上做壞事。也泛指用好的名義欺騙人,名不符實。該成語在句中多作謂語,也作定語;含貶義。也說“懸羊頭賣狗肉”。
三、出處
《晏子春秋·內篇雜下第六》:“君使服之於內,而禁之於外,猶懸牛首於門,而賣馬肉(壹作“脯”)於內也。”句中的“懸牛首賣馬肉”,至宋代演變為“懸羊頭賣狗肉”。
四、近義詞
偷梁換柱,漢語成語,讀音為 tōu liáng huàn zhù,是三十六計中的第二十五計,意思為比喻暗中玩弄手法,以假代真,以劣代優。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九十七回:“偏偏鳳姐想出壹條偷梁換柱之計,自己也不好過瀟湘館來,竟未能少盡姊妹之情,真真可憐可嘆。”
俗語解說:
這則成語會定型為“掛羊頭”的原因,可能與中國飲食文化以羊為美食習俗有密切關系。羊是人類最早開始狩獵、馴服並加以飼養的動物之壹。
《說文》釋“羊”為“祥也”,而“祥”義為福。漢字中與“羊”組合的壹些字,也多與美味有關,如“鮮”字,如“羹”字,如“饈”字。
正是因為羊既有吉祥之義,又是美食,所以壹旦在所掛的羊頭招牌之下,買到的卻是狗肉,就會有受騙上當的感受。這或許就是“掛羊頭賣狗肉”後來衍生出欺詐和欺騙等喻義的緣由。
施行政令,施行者高高在上對政令置若罔聞,反而在下面聲勢浩蕩、大張旗鼓要求民眾壹壹執行,這種舉措必然不能夠使民眾心服口服。要改觀這種松散的局面,即使加大處罰力度,也仍然是於事無補。
齊靈公要在全國禁止女人穿男裝,中途再三遇到磕磕碰碰,不能順利實行,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為人師表,為人父母,在教育學生,教育孩子時,首先自己要做好,言行舉止才有說服力,然後受教者才會信服地聽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