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香港18個行政區之壹,屯門區也是香港人口最多的居住區之壹。屯門區南部的青山灣於七十年代填海而成,連同附近的沿岸地區發展成為屯門新市鎮。屯門區包括整個屯門新市鎮,以及藍地、大欖湧、小欖、掃管笏、爛角咀和爛角咀。
在成為衛星城之前,屯門自古以來就是壹個與貿易和漁業相連的港口街鎮。遠在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5年),鹽業和漁業發達,中央政府在這裏派駐士兵保護這些行業,因此屯門的名字也來自“駐軍和守衛的門戶”。
擴展數據:
在唐朝(公元665438年+08-907年)和宋朝(公元960年-65438年+0279年),許多波斯人和印度人前往廣州與中國做生意,並在這裏定居,因此屯門繁榮起來。在明朝(公元1368-1644年),葡萄牙人將其作為入侵中國的基地並在此登陸。清朝末年(公元65438年+0644年-65438年+0965438年+065438年+0年),英國人將其作為鴉片販運到中國的中轉站,但由於屯門不是“割讓”的土地,而是“租借”的土地,所以直到現在它都沒有繼續作為貿易港口。
因為是新建小區,郊區有道觀,如青松觀、青山寺、妙發寺等。截至2019年9月,屯門占地約8,200公頃,人口489,300人,其中約70%居住在公共房屋。該地區古代和現代特征並存,仍有許多特色村莊、自然區和歷史建築,如紅樓和青山寺,以及歐洲色彩的香港黃金海岸。
百度百科-屯門區
百度百科-屯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