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燒烤 - 孟子為什麽要“舍魚而取熊掌”

孟子為什麽要“舍魚而取熊掌”

我想這道理不難理解:因為熊掌遠遠比魚要珍貴得多。魚雖然也愛吃,說不定還更愛吃,但熊掌更珍貴,更不易得到,當然就“舍魚而取熊掌者也”了!但我們不能誤解是孟子貪吃,他只不過是用熊掌來比喻“義”是比“生”更重要更珍貴而已。因為許多人都認為生命最寶貴,沒有比生命更寶貴的了,生命才好比是熊掌。但孟老夫子說:“不!義才是熊掌!與義相比,生命即使寶貴,也只是魚與熊掌相比而已!”

所以,我認為,之所以要舍魚而取熊掌是為了突出“義”比“生”更要珍貴百倍。

熊掌比魚珍貴得多是有歷史記載作依據的:

(壹)熊掌即使在春秋時也是宮廷美食,各國國君都設有專門“燔熊掌(也叫熊蹯)”的廚師。烹飪熊掌要有很高的技術,火候很不好控制,所以經常有宮廷廚師因為烤不熟而被暴君處死的例子。如《左傳●宣二年》:“晉靈公不君,......宰夫胹熊蹯不熟,殺之,寘諸畚,使婦人載以過朝”

(二)由於熊掌好吃又珍貴,楚國有壹個國君因為臣下叛亂死在臨頭時,還要求讓他吃了熊掌再死。《左傳●文二年》“冬,十月,以宮甲圍(楚)成王。王請食熊蹯而死”。

(三)而魚在當時卻很容易獲得,因為捕魚技術已經很高明,甚至太高明了,使用了“數罟”(密網)而遭到孟子的反對。《孟子·梁惠王上》記載:這位夫子曾經對梁惠王說:“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在孟子看來,只要合理捕撈(用今天的話就是有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意識),魚是捕不完吃不完的。

(四)由於魚捕得多,不珍貴,吃不完或賣不完,還常常加工成為幹魚或鹹魚,古代稱為“鮑魚”。鹹魚放久了變臭了是常有的事。這就是為什麽古人會說“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而不說“如入鹹熊掌之市,久而不聞其臭”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