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們先做壹個粽子用的小蒸籠,再用棕色粘土做壹個圓盤。
2.用工具壓出垂直條紋。
3.用棕色粘土制作小籠子的邊緣,這樣小籠子就做好了。
4.先用綠色粘土做壹個粽子,是三角形的粽子~
5.然後用綠粘土做壹片粽葉放入蒸鍋中。
6.用白泥做壹個三角形的糯米團子,用黃泥做壹個圓形的蛋黃粘在上面,如上圖所示。
端午節是集祭神祭祖、祈福辟邪、歡慶娛樂、飲食為壹體的民俗節日。習俗主要有劃龍舟、過端午節、采草藥、掛艾草、中午喝水、洗草藥水、祭神祭祖、泡龍舟水、吃龍舟飯、吃粽子、放紙龍、放紙鳶、紮五彩絲線、戴香囊等。
作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壹,它不僅清晰地記錄了我們祖先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和文化內容,而且積累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
歷史淵源:
“端午”中“段”的本義是“正”,“午”是“中”。“端午”和“中正”也對,這壹天的中午正好在中間。仲夏的下午,飛龍在天空中。此時,龍興正處於南方中部,這是壹年四季中周日運行最“正確”的位置。它既是“對”又是“對”,是好運的象征。
古人向來崇尚中道和正道,“中道”在這裏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此外,結束也意味著“早”,因此五月的第壹個中午也被稱為端午節。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中秋節、龍舟節、正陽節、天中節,起源於古代對天象的崇拜,由端午節演變而來。仲夏端午,蒼龍七夜升至天之南,這是龍飛翔的吉日,正如《易經·幹卦》第五首詩所說:“飛龍在天”。中午,龍星既是“勝利”又是“正確”的,這是好運的象征。
其淵源涵蓋古代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蘊含著深刻而豐富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過程中,多種民俗風情融為壹體,節俗內容豐富。挑龍舟和吃粽子是端午節的兩大習俗,在中國自古流傳至今,從未間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