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修羅原是印度遠古諸神之壹,被視為惡神,屬於兇猛好鬥的鬼神,男的極醜女的極美,帝釋天有美食而無美女,阿修羅有美女而無美食,雙方相互嫉妒,因而經常與帝釋天爭鬥不休。如同阿修羅的梵文翻譯意指“非天”,所以阿修羅道又稱非天界,能生活得有如天人般享福,但卻沒有天人的德性。
阿修羅,是梵文音譯,漢譯佛經中還譯為阿須羅、阿索羅、阿蘇羅、阿素落、阿須倫、阿須輪等。意譯為非天、非同類、不端正、不酒神。它們是佛國六道眾之壹,天龍八部神之壹。它是壹種非神、非鬼、非人,介於神、鬼、人之間。
擴展資料:
四大阿修羅王:
佛經中的阿修羅王很多,最著名的有四大阿修羅王:
壹個叫婆雅,意為勇健,是阿修羅與帝釋天作戰的前軍統帥;壹個叫羅騫馱,意為吼聲如雷,亦名寬肩,因其兩肩寬闊,能使海水洶湧,嘯吼如雷鳴;壹個叫毗摩質多羅,意為花環,其形有九頭,每頭有千眼,九百九十手,八足,口中吐火;壹個叫羅睺,意為覆障,因其能以巨手覆障日月之光。
每位阿修羅王都統領千萬名阿修羅,稱為阿修羅眾,或稱阿修羅眷屬。佛經還說:阿修羅男,身形醜惡;阿修羅女,端正美貌。由於阿修羅王眾多,其形不壹,阿修羅王的形象,也有多種說法,有的九頭千眼,口中出火,九百九十手,八足,身形高越須彌山四倍;
有的千頭二千手,足踩大海,身越須彌山;有的三頭六臂,三面青黑色,口中吐火,忿怒裸體相。這些形象都難表現,畫家們往往畫作壹面三眼或三面六臂,或四目四臂,手托日月,雙足立大海,身越須彌山。
佛經中有關阿修羅王的故事傳說很多。敦煌石窟中除了經變畫中的阿修羅王畫像外,還有很多單獨的阿修羅王的畫像。其中最早、最高大、最完美的是西魏第249窟中的阿修羅王變相圖。阿修羅王的形體和圖中每壹神怪、人物、建築物幾乎都代表壹個故事,約有十幾個故事。
百度百科——修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