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在老家過年,印象最深的就是正月十六烤火的習俗。正月十六這天,老人們早早起床,把壹些木制的吹風工具,如舊掃帚、舊炊樹、舊簸箕和舊蒸籠放在大門口,然後端出壹碗十五吃剩的餃子。用壹把麥稭把這些舊炊具包起來。火大時,將餃子倒入火中,用火蓋住餃子。火苗壹閃,許多鄰居圍著火堆跑過來,伸伸腿和腳,扭動身體烤腰。我壹邊烤火,壹邊嘟囔著:“正月有壹百六十草,烤手不冷,烤腳不冷,烤腰不疼,烤得完全健康。”烤好後,我們將打開火,每個人將在火中吃壹個餃子,祈求來年無病健康。烤完壹個,再烤壹個。誰燒的火越多,誰來年的好運就越多。關於火災還有另壹件事。妳必須在太陽出來之前許願,所以妳在五點鐘起床,然後站在門口等待。當妳看到有人家的門亮了,妳會迅速跑過去加入火場。那時候鄰裏關系很融洽,大家去他們家生火都很熱情。大家有說有笑,互道祝福,壹起品嘗各家的餃子。他們早上跑下來烤了二十多堆火,火烤完後他們幾乎吃飽了。
現在我已經離開家鄉20多年了。在熙熙攘攘的城市裏過年,煙花爆竹越來越熱鬧,食物越來越豐富。但是不知道為什麽過年的感覺越來越淡,生活越來越無聊。不知何時起,人與人之間那種自然而單純的親情已經悄然消失,無論物質多麽豐富,都無法取代對那份單純親情的渴望。每年過年,我總會想起正月十六取暖、吃餃子、燒餃子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