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這座小山夾在縣城老區與新區之間,變成了蒼南縣城的中心地帶,山之東,1984年建成了公園路和玉蒼路,縣政府和有關部門、各大銀行陸續入駐;山之北,1985年建成了河濱西路,居民陸續入遷;山之南,1986年建起了山前路,辦起了縣委黨校、蒼南中學和教師進修學校,法院、公安局、武警部隊陸續入駐。
蒼南縣城公園山這靈溪公園配套設施早在1986年7月15日便又壹次開始了施工,這壹次對準了公園山,讓荒涼地靈溪山在這壹次的施工當中,充滿了勃勃生機,壹個個亭子聳立,更是有寬闊石板鋪設的遊步道,連接東西南北;
公園山雖然不大,但設計十分精巧,分布在東南西北的十幾座涼亭形狀各異,圓形、方形、六角形、八角形、扇形,單檐、重檐,這些典雅精美的亭子,點綴於花木扶疏的公園之中。
在日新月異的今天,公園山附近的配套設施也逐漸多了起來,讓靈溪這壹地段也更加熱鬧,在許多節日更是會開展很多活動,讓蒼南文化地弘揚得到了不錯地發揮。
公園山見證了靈溪鎮文明的發展,見證了蒼南縣城東移的發展歷史。今天,靈溪街道呈現三個梯次分布區域:公園山以西為靈溪最早的老街,可喻為“老人”。公園山以東的壹街(城中路)至七街(東倉路),為建縣後二十年間所建街區,樓房不高,道路不寬,綠化不美,漸現老態 ,可喻為“中年人”。七街(東倉路)以東的蒼南縣城新區,高樓林立,道路寬廣,綠化優美,代表蒼南城市的新形象,可喻為“年輕人”,朝氣蓬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