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青團靈魂”就是嫩艾、小棘姆草、泥胡菜、艾蒿、鼠曲草、清明草等綠色植物。
青團原本顏色並非青色,之所以用青團來予以冠名,壹個是考慮到與清明的“清”字相合,另壹方面或許是對它綠到極致的顏色的恰當描繪。做好的青團擁有綠油油的外表,能夠使人食欲大增。
據考證青團之稱大約始於唐代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每逢清明幾乎都要蒸青團,古時候人們做青團主要用作祭祀,雖然青團流傳千百年,外形壹直沒有變化,但它作為祭祀品的功能已日益淡化,而是成了壹道時令性很強的小吃。
青團的各地變化:
青團在各地叫法和吃法各不相同,比如說上海寧波壹帶叫青團,杭州壹帶叫清明團子,裏面的餡除了豆沙餡,也有鹹口的,裏面包著腌菜、豆腐、腌肉等料。四川有清明菜粑粑,而在貴州青團叫清明粑,在客家地區,青團就叫艾粄,粄就是客家方言裏各種糯米、粘米糕點的統稱。
青團是江南清明的食物符號,南方地區僅就青團壹樣,就有好些個“變種”,最常見的內餡裏包裹著豆沙或者蛋黃,搓成壹個圓鼓鼓的小團子。這些年來經典款的青團也在不斷改進內餡,壹些新奇的酸梅餡、鹹肉餡也出現在了市場。
南方地區還有壹種與青團近似的食物,主要流行於南方客家人中:同樣是以艾葉為基本原料制成面團,壓成壹塊厚厚的圓形餅放在葉子上蒸熟食用,或者制作成手壹般大小的餃子形狀,這種類型的青團當地人稱之為艾粿或艾粑,有些沒有內餡,更加註重艾草芬芳,有些則以白砂糖和黑白芝麻為內餡,為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