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態饑餓”非常好理解,就是實際意義上的“餓”。當我們的胃裏沒有東西的時候就會收縮,如果這個時候還不吃東西的話,就會引發輕微的頭暈、發抖及血糖降低等癥狀。而這種饑餓就代表著我們人體對食物和能量的渴求。在我們身體裏還存在著另外壹種饑餓,叫做“享樂饑餓”,是指我們在不需要吃飯的時候,因為外界的刺激和對美食的渴望,從而帶來的“偽饑餓”。這種饑餓就代表著人體對滿足感和快樂的渴望。那麽,在什麽時候會出現這種類型的饑餓呢?
目前為止最為普遍的理論就是人類對美食的傾向性。現在我們大家的生活水平好了,人們可以通過各種便捷的網絡享受到美食,於是人們對食物的需求就不僅僅只是停留在滿足溫飽,享受成為了更基本的動力。當美味的食物越多,我們的大腦就會更加期待美食。說的更簡單點就是:嘴饞。而饞在生理上的解釋就是身體需要多巴胺了。
多巴胺是壹種神經遞質,能夠影響人的情緒和感覺,多巴胺的分泌和吃飯睡覺等都有關系。如果我們人體內的多巴胺濃度過低了,就很有可能會引起抑郁癥,肥胖以及疲勞綜合征等,有的甚至還可能導致註意力缺陷和多動障礙等等。而如果多巴胺濃度提高了,就會讓人有愉悅、快樂的感覺。現在大多數的年輕人會出現因為長期睡眠不足、壓力大、沒時間運動等原因,身體開始自發地想辦法來提高多巴胺的分泌,於是吃東西就是最方便快捷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