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節日期間家家戶戶都要吃米線,所以稱"米線節"。新中國成立後,迎送、祭祀"土主"的舊習俗雖已逐漸消失,但節日期間仍要準備米線,從農歷正月初壹開始輪流,至三月初三日結束。而米線花費也不高,在當地人們普遍認為如此米線節就算天天、過也不會把家吃垮。米線節的米線十分豐富,有鱔魚米線、小鍋米線、涼米線、雜醬米線、雞肉米線、雞絲米線、燜肉米線、砂鍋米線等,當然也有卷粉(也是壹種用米做的食物)。
現在,人們把米線節稱為“團圓節”、“豐收節”或“豆糠節”。每逢米線節,人們會把出嫁的女兒女婿接來,邀請親朋好友歡聚壹堂,看表演、舞龍燈,但米線卻從來沒有從宴席上撤下過。
近幾年,政府有關部門把流傳在民間的米線節組織起來,舉辦第壹屆米線節,把舞龍、耍獅等民間文化活動與米線節結合起來,把商品展銷與旅遊觀光統壹起來,從1月31日持續到3月14
日,歷時壹個半月。完全按照流傳下來的民間風俗,逐村輪流過米線節。
舊時漢族傳統節日。流行於雲南玉溪地區。每年農歷正月初二起舉行。這壹天,人們將土地爺從廟中請出,各村輪流迎祭,祈求土地爺保佑來年豐收。土地爺到某村日,就是該村的“米線節”。全村供奉,各戶以米線招待親朋好友。迎祭活動至二月初八送土地爺回廟時進入高潮。因此也叫“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