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想吃的就是甜食肥皂泡水果了,達到壹定境界可以管夠!
肥皂泡水果是個很怪的東西。因為它不是從任何植物上長出來,也沒有植物的解剖結構,整個看起來就是壹個泡泡。好像它存在的壹切意義,就是為了被吃。植物之所以會產生水果,是為了吸引動物來取食,傳播種子。我們今天看到的果實,經過人工選育,體積和口味都大大提高了。
肥皂泡水果沒有種子,等於失去了果實存在的目標,也是所有生物適應器的目標——繁殖。我們人工培育的無籽水果,或者用嫁接、插條的方法來人工繁殖(比如葡萄和橘子),或者通過它有籽的親代來繁殖(比如西瓜)。
也許肥皂泡水果根本就不是果實?取得它,需要經過饑餓的苦修,而且它只接受心懷虔敬、感謝的人。這有點像《出埃及記》裏,上帝賜予以色列人的“嗎哪”,嗎哪隨著露水出現,像白霜,沒有可分辨的生物組織的特征。它存在的全部意義就是被吃,因為它是神明的賜予,不是生物進化的產物。
為何肥皂泡果實如此專註於“被吃”。蚜蟲和介殼蟲確實會照顧食客,提供“容易吃到”的蜜露。這也是為了吸引虔敬的追隨者。很多螞蟻都和半翅目的昆蟲結成友誼。沒有螞蟻夥伴的蚜蟲,會把蜜露用力“擠”出來,甩到遠處。含糖的蜜露極容易滋生黴菌,把它留在自己呆的地方,會汙染環境。照顧螞蟻的蚜蟲,則會慢慢地排出蜜露,它的腹部末端長著剛毛,讓蜜露水滴掛在上面,方便螞蟻取飲。如果螞蟻短時間內來不了,它甚至會把蜜露吸回體內,過壹會兒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