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以前,人類在此農耕漁獵,繁衍生息,創造出新樂文化。
春秋戰國時期,燕國的重鎮。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壹中國後,分天下為36郡,沈陽隸屬遼東郡。
西漢時期,沈陽已具有城市輪廓,稱為“侯城”。
唐代,改稱“沈洲”。
公元921年,遼太祖移民到此,修築土城,生產隨之發展。
金代時期,金太祖攻占沈洲,沿用“沈洲”之名。
1296年,元代重建土城,改沈洲為“沈陽路”,歸遼陽管轄。由於沈陽地處沈水(渾河)之北,以中國傳統方位論,即“山北為陰,水北為陽”,故改沈洲為沈陽。從此,“沈陽”這壹名稱正式出現在史料上。
1386年,明朝改稱“沈陽路”為“沈陽中衛”。
1625年,清太祖努爾哈赤把都城從遼陽遷到了沈陽,並在沈陽城內著手修建皇宮(今沈陽故宮)1643年清太宗皇太極改稱沈陽為“盛京”。
1644年,清朝遷都北京後,沈陽為陪都。
1657年, 清朝以“奉天承運”之意在沈陽設奉天府,沈陽又名“奉天”。
1911年,辛亥革命後,沈陽成為奉系軍閥統治的首府。
民國二十六年(1938年)1月1日在區界內建立沈陽區。
民國三十六年(1948年)11月20日,沈陽區與沈河區合並,定名為沈河區。
1952年2月,沈陽市進行調整時,將原南市區,北市區,北關區3個區10個公社(街道)劃入沈河區。
2000年,沈河區轄16個街道。
2001年,沈河區轄16個街道:壹經街道、二經街道、大西街道、小西街道、大南街道、小南街道、濱河街道、萬蓮街道、中街街道、正陽街道、惠工街道、朱剪爐街道、文化路街道、風雨壇街道、山東廟街道、新北站街道。
2005年1月17日,沈陽市人民政府同意沈河區將原16個街道辦事處調整為10個街道辦事處,並對街道辦事處行政管轄區域進行調整。同日,沈河區召開街道體制改革動員大會,將原有16個街道辦事處調整為10個,分別是:新北站、朱剪爐、皇城、大西、山東廟、風雨壇、濱河、萬蓮、大南、五裏河10個街道辦事處。
2010年2月,沈陽實行新的區劃調整,將東三環以西,渾河以南 ,沈吉鐵路以北的原東陵區城區部分劃歸沈河區,至此,沈河區轄區面積增加到58平方公裏,下轄15個街道,124個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