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燒烤 - 古人為什麽以“性”作為安排飲食的原則?

古人為什麽以“性”作為安排飲食的原則?

首先申明:此“性”非彼“性”,乃是引言明末清初名人李漁寫在《閑情偶寄》壹書中的話:“食色性也,欲藉飲食養生,則以不離乎性者近是。”這裏所說的“性”是指性情和習慣。

李漁是明末清初文學家、戲劇家、戲劇理論家、美學家,是中國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壹位藝術天才,壹生著述500多萬字,被後世譽為“中國戲劇理論始祖”、“世界喜劇大師”、“東方莎士比亞”,是休閑文化的倡導者、文化產業的先行者。

李漁還是壹位很另類的美食家,他的飲食觀與傳統的飲食養生理論不盡相同,他認為飲食要根據每個人的“性”來安排,並針對文人提出了六條具體的飲食方法:

第壹,愛食者多食。李漁認為:“生平愛食之物,即可養身,不必再查《食物本草》。”他認為《食物本草》壹類書上規定的飲食忌諱未必適合每個人。

第二,怕食者少食。李漁認為,生性不喜吃之食物,如果勉強吃下去,不僅不利於健康,反而會招致疾病。

第三,三是太饑勿飽。李漁認為,即要控制飲食,不要因饑餓而暴飲暴食,就是說太餓的時候不要壹下子吃很多。

第四,太飽勿饑。李漁說:“饑飲之度,不得過於七分是已。”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吃飯七分飽符合健康飲食原則。

第五,怒時哀時勿食。李漁說,憤怒時和悲哀時不要吃東西,因為“怒時食物易下而難消,哀時食物難消亦難下”。

第六,倦時悶時勿食。李漁認為,倦時進食,“則食停於中,而不得下”,煩悶時進食,“非特不下,而嘔逆隨之”。